母猪常见繁殖障碍疾病及联合免疫

猪病防治母猪常见繁殖障碍疾病及联合免疫已关闭评论

母猪繁殖障碍,又称繁殖障碍综合征。其特征为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弱仔,而被迫淘汰。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复杂,有非传染性和传染性性二大类。

一 致病因素

非传染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因子,饲料营养等因素。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及器具消毒不彻底,遗传因素等。传染性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以上各种病原无论单一,混合或继发感染,给诊断上带来一定难度。尤其病毒类病原,伪狂犬病病毒、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瘟病毒等单一感染,混合感染等均会导致繁殖障碍。发病前期及其容易误诊,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病弱仔增加,进而仔猪死亡率和母猪淘汰率增加。并且最近几年猪场呈高发趋势。尤其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单独感染以及伪狂犬病毒与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圆环病毒2型与细小病毒以及圆环病毒2型与蓝耳病病毒等混合感染病例显著增加。一旦发病损失惨重。现将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防制措施分别叙述如下。

二 病毒类病原导致的繁殖障碍

1.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产死胎;种猪导致不育。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神经症状; 本病在我国广泛存在,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威胁。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亚科, 病毒只有 1 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我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田志军研究员团队2013年研究证实流行毒株毒力增强,以往只能导致乳猪和幼猪死亡,而现在也能引起育成猪发病和死亡。

1.1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存在,1813 年美国就有学者报道了该病。许多研究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和鼠有关,所以,猪也是本病毒主要宿主。本病传播途径除接触感染外,亦可经皮肤伤口感染;猪配种时可传播本病。病猪的鼻分泌物中含有病毒,也可以由空气传播。哺乳母猪感染本病 6~7 d后,乳中有病毒,乳猪因吃了带病毒的乳而感染本病。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乳后仔猪发病少。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毒,常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

1.2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伪狂犬病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有差异。哺乳仔猪和妊娠母猪感染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2周龄内哺乳仔猪有发热、呕吐、下痢、鸣叫;有的猪眼球上翻,呼吸困难,并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发抖、间隙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因衰竭死亡。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病死率 40%~60%, 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妊娠母猪表现咳嗽、发热,接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产死胎和弱仔;产下的弱仔猪 1~2 d 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 h死亡。还有种猪表现不育症,母猪返情率高、屡配不上,种公猪睾丸肿胀或萎缩、丧失性欲。一般肉眼病变不明显。如果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可见到明显的脑膜充血,伴有过量的脑脊髓液。严重感染病例,鼻粘膜和咽部粘膜普遍出血,有些病例可见肾乳头和皮质部淤血点,肺部水肿,坏死性扁桃体炎、咽炎、气管炎和食道炎。

2.猪蓝耳病,又称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早产、死胎、弱仔等)、仔猪呼吸道症状以及断奶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987年开始在美国和欧洲一些猪场中的猪群流行,是以生殖和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新猪病。由于当时病原不明确,而称为“猪神秘病”:因为部分病猪的耳部发紫,又称“猪蓝耳病”;有的根据临床症状特征称“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直到1992年国际兽疫局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采用“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这一名称。此病在世界许多GJ流行,给各国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最早报道本病的是1996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郭宝清副研究员团队,至今猪蓝耳病在我国流行近20年。

2.1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的唯一天然宿主,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野猪也有自然感染的现象。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其中妊娠母猪和仔猪最为易感,而肥育猪发病温和。感染的母猪有明显排毒,在鼻分泌物、粪、尿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公猪在感染后3~43 d精液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 PRRSV最易感染。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

2.2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怀孕母猪感染 PRRSV 表现发热,全身发紫尤其外来品种更为明显,嗜睡;继而发生早产、流产、流产率近 100%;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症状。2-3 周后母猪开始康复,再次配种,配怀率可降低 50%,发情推迟。种公猪感染 PRRSV 表现厌食、嗜睡、发热、呼吸异常、精液质量下降,部分患猪病程稍长,出现贫血、黄染、精液数量减少,精子活力低,畸形精子比例偏大。哺乳仔猪感染PRRSV 表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在耳前部与后肢部有小米粒大小淤血点,在发病期间若初乳质量差,仔猪再继发感染(特别是与黄、白痢混合感染),可发生腹泻,粪便呈黄色、粘稠状,后变稀、脱水、消瘦而大批死亡,死亡率达 80%。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成为僵猪。断奶仔猪感染PRRSV表现呼吸困难、流鼻涕、早期体温升高,有时可见呕吐,腹泻,病死率可高达50%-60%,未死的猪表现严重呼吸障碍,患病断奶仔猪常出现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主要病变见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流产的胎儿及弱仔剖检,可见胸腔内积有多量清亮液体,偶见肺实变。

3.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指由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所引起又一种新的猪的传染病,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如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系统综合病(PRDC)、肠炎、繁殖障碍,新生仔猪的先天性阵颤等,其中,PMWS,PDNS 和繁殖障碍在临床上常见,对养猪业危害较大。除引起猪体发生原发性感染甚至死亡之外,更严重的是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猪免疫抑制,降低对其他病原的抵抗力,从而有利于其他病毒和细菌的继发感染,使死亡率明显升高。由于 PCV2 经常与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猪群发生多种疾病。

3.1流行病学

PCV2对所有猪都易感,但不同品种猪的易感性存在差异。PCV2可经鼻、扁桃体、支气管、眼分泌物、粪便、唾液、尿液等途径排毒,发病猪的排毒量远高于无临床症状的猪,造成PCV2的水平传播。常见的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最常见于6~8周龄的猪,极少感染乳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或1周开始发病,急性发病猪群中,病死率可达10%,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但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病死率可达25%以上。

3.2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感染PCV2的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加,新生仔猪死亡及断奶后仔猪死亡率增加。常见病理变化为:死产仔猪肝脏出血慢性瘀血,心脏出现心肌肥大及严重的非化脓性至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等。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肌肉消耗,皮肤中度苍白,20%病例呈黄疽。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肺脏萎缩不全,严重的肺泡有出血斑;肝小叶间结缔组织明显;脾脏增大,无充血;肾脏被膜下有白色病灶,病变肾脏均肿大、呈白色。

4.猪细小病毒感染

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PPV)又称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本病在我国许多养殖场普遍存在。本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和鸡的红细胞。病毒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能通过胎盘感染使胎儿死亡;弱毒株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往往被选用作疫苗株。

4.1流行病学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都可感染。特别是初产母猪受感染较多,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因此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败。如母猪怀孕早期感染,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高达 80%~100%。本病除经交配、人工授精或胎盘感染以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有些具有免疫耐受性的仔猪可能终身带毒和排毒。

4.2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母猪不同孕期感染,所表现繁殖障碍的症状不同。在怀孕30~50 d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 d,多出现死胎;怀孕70 d常出现流产;怀孕70 d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是仔猪常带有抗体和病毒,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若怀孕早期胚胎受感染而死亡后,被母体迅速吸收能有效地清除子宫内的传染源。有些母猪发情不正常或久配不上,最终造成不育症;对公猪的受精率或性欲没有影响。主要病变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的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及坏死等病变。

三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断

 以上几种病毒均是引起母猪和公猪的繁殖障碍的常见病原。因为这些传染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症状都很相似,从临床症状很难确诊。所以确诊由哪种传染病引起的,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诊断正确,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制措施,最终有效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诊断这些传染病可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

3.1根据每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特征性症状和病变作出初步诊断

3.1.1伪狂犬病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贮主,可以从皮肤伤口感染。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断奶后仔猪发病少。病毒可侵入子宫内感染胎儿。仔猪发病后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有特征性的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时四肢划动。产下弱仔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种猪不育症等。

3.1.2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征 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排毒。公猪精液中含有病毒。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胎及弱仔,有少数病猪耳部发紫。大多数仔猪出生后表现呼吸困难,有的仔猪耳部发紫。特征性病变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

3.1.3 猪圆环病毒感染 PCV2可造成母猪返情率增加,引起怀孕期不同阶段的流产,木乃伊化胎儿、死产弱仔等,剖检死胎和新生弱仔可见非化脓性心肌炎。病猪表现不同程度的肌肉消耗,皮肤中度苍白,20%病例呈黄疸。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肺脏萎缩不全,严重的肺泡有出血斑;肝小叶间结缔组织明显;脾脏增大,无充血;肾脏被膜下有白色病灶,病变肾脏均肿大、呈白色。

3.1.4 猪细小病毒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怀孕早期时,其胚胎和胎猪死亡率可达 80%~100%。具有免疫耐性的仔猪可终身带毒和排毒。妊娠早期感染主要产木乃伊胎;50~60 d感染时主要是死产;70 d 感染以流产为主,见胎儿充血、水肿、出血、木乃伊化;70 d 以后感染可正常生产,但胎儿发育障碍,生长不良。公猪性欲不受影响。

 3.2 实验室诊断

鉴于导致母猪繁殖障碍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靠肉眼和经验很难第一时间判断准确,所以,病原分离和鉴定是上述几种传染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根据各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出来病毒应用阳性血清作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鉴定。伪狂犬病可用病猪和流产胎儿的脑组织和脊髓接种兔,见兔接种部位发生奇痒,不久死亡。这种方法可确诊伪狂犬病。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逐步应用PCR和核酸探针诊断技术,这种方法更加准确、特异、敏感,而且是微量的。LAMP技术因其快速、高效、特异、灵敏和经济等优点,已经应用于病原菌、寄生虫、病毒、疾病和转基因产品检测等领域,并且还将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源安全等领域,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血清学诊断方法。以上几种传染病都可以采用补体结合试验、 荧光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 方法应用最广,它可以检测抗体也可以检测抗原,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发病时快速诊断。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至今仍是欧洲常用的检测手段。

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感染还可以应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诊断;细小病毒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总之,以上各种诊断方法可供选择应用,应该以特异性高、敏感、快速、简便为主。

4.母猪繁殖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5.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防制措施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较多, 要减少和控制繁殖障碍的发生, 不能只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因素, 而忽视非传染性因素,因此防制办法应该是综合性的。现提出以下几种防制措施。

5.1非传染性的因素应该切实排除

加强母猪和种公猪饲养管理。根据不同时期调配饲料营养, 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杜绝传染源污染猪场的环境, 以及落实猪场卫生防疫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切实做好了, 母猪繁殖障碍还是没有得到控制, 此时应该重点从传染病的角度进行深入调查和确诊。

5.2传染性因素的防制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全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如果没有注射过上述疫苗的猪群出现某些传染病的血清阳性率高, 证实该猪群已感染某些传染病, 可将该猪场列为某些传染病的污染场。此时应提出针对某些传染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应用疫苗免疫接种。

(1)伪狂犬病:目前国内猪场普遍采用伪狂犬病弱毒基因缺失疫苗,爆发伪狂犬病(PR)的猪场通过免疫可减轻临床症状和降低经济损失,但不能阻止PRV的扩散,为了减少伪狂犬病毒(PRV)在猪舍的循环和易感猪的出现,建议猪场种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产后30天免疫一次。后备猪配种前免疫二次,产前30天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免疫四次。商品猪免疫,新生仔猪滴鼻免疫1头份,42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有条件的大型种猪场可考虑与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伪狂犬野毒根除,针对流行变异毒株的新型疫苗正在开发,实验室试验证明新型疫苗安全,可靠,对流行毒株的免疫效力好于市场上的商品疫苗。

(2)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目前有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弱毒疫苗有散毒的危险,所以只能限在疫区污染猪场使用,不能扩大使用范围。灭活苗一般在配种前进行 2 次免疫,

即配种前2个月首免,间隔1个月二免;灭活苗是很安全的,一般在受威胁区或轻度污染场使用。

(3)猪圆环病毒感染:发病前免疫疫苗是常理,使做疫苗的主要出发点,但最近发现,圆环病毒2型疫苗就在一些猪场基本是没有回报率的或者回报率很低,一方面是只免疫一次,另一方面是免疫时间过迟。免疫圆环病毒2型疫苗,建议首免7日龄至14日龄,二免21至35日龄。结合猪场猪群发病时间而拟定具体时间。后备母猪配种前做基础免疫2次,间隔3周,产前30天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跟胎免疫,产前4周和产后2周各接种一次,提高妊娠母猪抗感染能力,新生仔猪均匀度会明显改善。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如果能接通配合蓝耳病弱毒疫苗,细小病毒和支原体疫苗,对降低母猪繁殖障碍,减少带毒仔猪以及提高生长猪的抗感染能力和生长性能会表现的更佳。

(4)猪细小病毒感染:对初产母猪进行免疫接种。灭活苗在配种前1~2个月免疫, 免疫期可达4个月, 仔猪母源抗体可持续 14~24周;经产母猪每年免疫1次,分娩后14天。配合猪场环境的消毒。

第二,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检疫。对于伪狂犬病,只要坚持淘汰血清gE抗体阳性猪,保留血清抗体阴性猪群,经过多次检疫证实血清抗体为阴性,方可确认为健康猪群。并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向疫区引进种猪和公猪的精液。

第三,强化免疫监测。不论使用何种疫苗(活毒苗或灭活苗),在猪群免疫后21 天后抽样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抗体消长情况。这种措施可以及时了解疫苗的效果。如果发现血清抗体很低或无上升,说明疫苗有问题,或母源抗体的影响。再经1周左右检测1次,若血清抗体还是没有上升,就应立即进行免疫。通过血清抗体的监测也能知道免疫母猪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这样才能使母猪群保护良好免疫状态。

第四,切实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可切断传播途径,病猪或带毒猪排出体外的病原微生物,使用消毒药品可及时将它杀灭,切断传播到健康猪的途径,同时也使环境得到净化。避免或减少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使猪群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消毒是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上述几种防制措施是相互关连的,应全面执行。结合疫苗的特点联合使用可节本增效,另外,认真执行综合防制办法,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资料来源:夏伟,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weinxin
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关注公众号【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扫一扫,随时看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