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仔猪腹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减少仔猪腹泻、增强免疫力以提高养殖效益的解决方案。
提前断奶导致胃肠道脆弱
消化酶系发育不完善
初生仔猪的乳糖酶活性在2-3周龄出现高点,4-5周龄降到低限。蔗糖酶、果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到1-2周后开始增强,淀粉酶活性在3-4周时达到高峰。蛋白分解酶中,凝乳酶在初生时活性较高,1-2周龄达到高峰,以后随日龄增加而下降;胃蛋白酶初生时活性为成年猪的1/3-1/4,8周龄后数量和活性急剧增加;胰蛋白酶分泌量在3-4周龄时迅速增加,到10周龄时总胰蛋白酶活性为初生时的33.8倍。蛋白分解酶的特性决定了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饲料蛋白不能很好消化,日粮蛋白质只能以乳蛋白等动物蛋白为主。
胃酸分泌不足
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而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到了20天日龄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2-3月龄时盐酸分泌才接近成年水平。仔猪断奶前主要是通过母乳中的乳糖发酵来维持胃内酸度,断奶后,由于乳糖显著减少导致乳酸含量下降使胃内总酸度降低,当仔猪胃内pH值上升后,将降低仔猪蛋白质消化率,造成蛋白质在肠内的腐败,给病原菌在胃肠道安居提供了较好环境,有助于病原菌繁殖,最终导致炎症、腹泻和其他疾病。
免疫机能低下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断奶仔猪整个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猪初生靠食入母乳,特别是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母猪初乳中总蛋白含量高达7%,其中70%-80%为免疫球蛋白,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很好,能吸收这些免疫球蛋白,这种能力在48小时后消失。此外,母乳中IgA、I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各有特点。IgA能抵抗酶的消化,并能在消化后黏附在小肠壁上12小时以上,起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IgG 主要在血清中起杀菌作用,可防止败血症;IgM主要是抵抗革兰氏阴性细菌。在1-2周龄前,仔猪几乎全靠母乳获取抗体,随年龄增长,从乳中获得的抗体量下降。仔猪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主,并有少量的IgA。在2-6周龄期间为被动免疫的过渡期,到6周龄以后主要靠自身合成抗体。因此,断奶仔猪的免疫力较低,容易腹泻,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引发仔猪腹泻的16个因素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传染性肠胃炎。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多发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数日能迅速传播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由于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断奶后又成易感猪。
猪流行性腹泻。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潜伏期5-8d,胃出血及小肠病变,2-3周后流行终止。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感,哺乳仔猪死亡率50%-100%。病毒存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季节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轮状病毒感染。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在50%-80%,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死亡率会增加。
细菌性腹泻
猪痢疾。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
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死亡率高达100%。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引发,多发于12-25日龄仔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同时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病程短的2-3天,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有反复。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
寄生虫性腹泻
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猪球虫病。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猪出现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等现象,时有死亡。
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
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断奶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日粮中粗蛋白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饲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会产生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进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仔猪断奶后的过敏性腹泻与饲粮蛋白质种类有关,其中植物性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抗原物。
脂肪不优质。乳仔猪的肝脏还未发育完整,合成胆汁的能力极弱。虽然胆囊中也有胆汁贮存和分泌,但浓度很稀,对饲料脂肪的乳化作用不够,不能足够地帮助饲料脂肪的消化与吸收,所以,在乳仔猪料中若添加一般的油脂(包括豆油等),差不多有“一半”会“穿肠而过”,得不到消化、吸收,从而引起脂肪性腹泻。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泛酸的缺乏能引起仔猪腹泻。维生素B1作为α-酮酸氧化脱氢酶系的辅酶可参与糖代谢,不足会出现糖代谢障碍,导致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的堆积,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仔猪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生长停滞。维生素B2作为生物体内的辅酶参与氧化,不足时仔猪会有呕吐、肛门黏膜炎症并伴有腹泻等症状。可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生成的维生素PP的缺乏,会引起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障碍,导致慢性消化不良,甚至造成弥漫性肠炎而发生腹泻。
矿物元素缺乏。铁、锌和硒缺乏会引发仔猪腹泻。铁缺乏可引起仔猪缺铁性贫血,导致仔猪抗病力降低,易感染致病菌,发生腹泻甚至死亡。缺锌可使胃肠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分泌机能失调,并使含锌消化酶的活性下降,引起消化吸收率下降,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引起仔猪腹泻。缺硒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下降,胃肠平滑肌细胞脂质膜会因过氧化发生质性病变,从而引起仔猪消化紊乱,并伴有顽固性腹泻。
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刺激肠粘膜引起肠黏膜水肿,充血变性,最后导致腹泻。
应激因素引起的腹泻
断奶期的仔猪对断奶环节没有控制好,加之饲养管理不当,饲料突变,圈内环境卫生条件差,很容易引起腹泻。此外,饮用污水、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受寒等应激因素也会引发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防治方案
第一,病原微生物腹泻的防治。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坚持自繁自养,减少疫病的传播。严禁从疫区引进猪种,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按时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发病猪场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洁和消毒,空舍2-3个月,再引进健康猪。对发病的猪只,在隔离消毒的前提下,采取对症治疗。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用抗病毒药。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对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应在怀孕母猪产前用大肠杆菌单价或多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通常在母猪产前免疫1次,也可以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免疫1次,以保证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母源抗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制饲料。做好仔猪饲养管理和防寒保暖工作。发病仔猪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时要先做药敏试验。仔猪红痢要在母猪产前30天和15天各注射红痢菌苗5-10毫升。对于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应先用仔猪副伤寒疫苗接种,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进行防疫。
第二,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
对于球虫病的防治,仔猪与成年猪应该分群饲养,保持圈舍清洁,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可每年春秋2次定期驱虫。
第三,预防仔猪腹泻的营养手段
选用乳化的高品质脂肪。早期断奶仔猪对脂肪的利用能力有限,因此,选择易被仔猪消化且乳化(不需要额外胆汁酸帮助)的脂肪更有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有助于避免脂肪性腹泻。
糖类原料的选择。仔猪胃酸分泌量低,断奶前通过母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来维持胃肠道内酸度及肠道健康。乳糖在体内被分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才能被吸收利用。小肠蔗糖酶活性在出生时很低或几乎没有,而在1-3周龄时增加。3-4周后哺乳仔猪蔗糖酶活性较高。因此,在添加乳糖、蔗糖、葡萄糖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充外源性乳酸菌,对维持肠道健康及降低断奶应激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优质动物蛋白,若使用植物蛋白,最好是发酵豆粕。在配制断奶仔猪日粮时,除了考虑饲料原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组成比例外,还需要考虑饲料的可消化性、抗营养因子等。日粮中植物蛋白比例太高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因此,应尽可能提高日粮中动物蛋白的比例,比如鱼粉。
使用有机微量元素。配制饲粮时尽量选用低系酸力原料,系酸力高低由饲料原料的系酸力决定,其中石粉和氧化锌的系酸力值得关注。在钙源的选择上建议使用系酸力较低的乳酸钙或柠檬酸钙等;氧化锌可选择添加剂量低的活性氧化锌等,以降低日粮系酸力。
组合使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1)酸化剂
酸化剂主要用于降低仔猪胃内容物pH值,进而改善消化道内酶活性,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常用的酸化剂有无机酸、有机酸(柠檬酸、甲酸等)、复合酸化剂等。
(2)外源酶制剂
仔猪内源消化酶如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明显不足,加上断奶应激会对消化酶活性增长有抑制作用,因此应考虑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制剂。
(3)益生菌和酵母细胞壁多糖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和酵母细胞壁多糖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维持消化道内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多糖纤维发酵后的主要产物包括乳酸、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是单胃动物的重要能量来源,可以增强机体对病原性大肠杆菌等异物侵袭的抵抗力,可以促进胃肠道对水和钠的吸收而减轻腹泻。
(4)植物提取物及中药制剂
当胃肠道有饲料源性和环境源性毒素的摄入,或是饲料中铅、砷、镉等重金属超标时,添加天然植物的多酚抗氧化活性或中药制剂等,可清除有害物质及霉菌毒素产生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和肠道内毒素,提升机体免疫力。
总之,仔猪腹泻事关养猪企业的“钱途”,采取精准的营养调控手段,消除或降低断奶仔猪应激反应,有助于提高哺乳仔猪的育成率和生长潜能的发挥,最终改变仔猪饲养中存在的腹泻多发、生长性能差、育肥周期长和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