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8月20日至10月3日在北京某规模化猪场进行。
1.2
供试动物及试验材料
选择北京某3个猪场(甲、乙、丙)健康状况良好的大白、长白和肚洛克经产母猪各4头及其所产108头仔猪。供试疫苗为猪瘟活疫苗(Ⅱ),由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生物药厂生产,批号为070304-8。试剂盒为猪瘟抗体竞争ELISA检测试剂(CIVTEST
SUIS HC/PPC,法国LSI公司生产)。试验仪器有酶标仪(Biotek
ELX800,美国宝特公司生产);微量震荡器(MM-1型,江苏省秦县医疗器械厂生产)。
1.3 方法
1.3.1
母猪的免疫接种及饲养管理母猪产后20天进行猪瘟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每头猪4毫升,耳根后深部肌肉注射。产后28天断奶,并在5-7天正常发情配种。免疫接种后的泌乳母猪与其所产仔猪均按本场饲养管理进行,受试仔猪在此期间不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其他疫苗按本场免疫程序进行。仔猪试验期间如有明显疾病发生(如严重腹泻、肢蹄伤残、气喘等),予以淘汰。
1.3.2 采血与抗体检测 在仔猪7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42日龄时分别颈静脉采血5毫升,血清通过猪瘟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
1.3.3 仔猪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 每天观察试验猪的精神状态、饮食欲、粪便性状。
1.3.4 试剂盒判断标准 阳性对照阻断率>70%,硬性对照平均值/阳性对照平均值在4-8之间。阴性值INH%40%。
2 试验结果
2.1 仔猪生长发育的临床观察
甲、乙、丙3个猪场受试仔猪在试验期间亦有个别出现腹泻致死,均已及时退出试验群组。其它受试仔猪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欲正常,未见不良反应。
2.2 母猪抗体检测结果
甲猪场有4头母猪35头仔猪。由表1可知,仔猪体内猪瘟母源抗体水平7日龄最高(INH%=56%)、且阳性率也最高。随着仔猪日龄增长,其抗体水平及阳性率出现反弹,且各日龄离散度均较高,说明群体抗体水平整齐度较差。在28日龄时抗体均值降到临界保护线以下,但抗体阳性率在7日龄以后就已降到80%以下。由此可见,该猪场仔猪体内猪瘟母源抗体衰退期有提前趋势。
表1 甲猪场35头仔猪不同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项目 7日龄 14日龄 21日龄 28日龄 35日龄 42日龄 均值 |
阳性阻断率 56±19 49±21 42±17 32±15 46±12 32±15 43±19 阳性率 80 62.5 51.6 28 72 19 53.5 离散度 35 42 41 46 26 52 44 |
乙猪场有4头母猪40头仔猪。由表2可知,该场从7日龄开始,抗体(均值)水平呈下滑趋势,且比较缓慢,至42日龄抗体水平仍然较高(INH%=61%),远远大于临界保护值40%;其阳性率42日龄为最低,但仍然达88.6%,而且各日龄群体抗体水平整齐度较好(离散度均值为23.6%)。说明该猪场猪瘟母源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可超过42天。
表2 乙猪场40头仔猪不同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项目 7日龄 14日龄 21日龄 28日龄 35日龄 42日龄 均值 |
阳性阻断率 83±14 75±18 72±20 71±9 69±16 61±15 72±17 阳性率 100.0 92.5 94.7 100.0 97.0 88.6 95.6 离散度 16 24 28 13 24 25 23.6 |
丙猪场有4头母猪33头仔猪。由表3可知,该场仔猪母源抗体从7日龄到21日龄逐渐下降,但在28日龄突然升高,后又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抗体阳性率在28日龄却呈现一个平台期,其抗体均处于临界保护以上。
表3 丙猪场33头仔猪不同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项目 7日龄 14日龄 21日龄 28日龄 35日龄 42日龄 均值 |
阳性阻断率 77±17 66±25 59±28 79±8 73±11 65±13 70±20 阳性率 100 80 60.6 100 100 100 100 离散度 22 38 47 10 14 19 28 |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猪场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水平和消长规律不尽相同
通过以上3个猪场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猪场仔猪体内猪瘟母源抗体水平与消长规律不完全相同。总体来说,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抗体水平缓慢下降,符合母源抗体在仔猪内的自然消长规律,由于各场母猪自身免疫水平不同或存在其它因素,也会对仔猪母源抗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甲场仔猪猪瘟母源抗体在7日龄最高(INH%=56%),但不及乙场和丙场的最低水平(INH%分别为61%和59%)。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各场长期以来形成的病原谱及饲养管理水平差异等因素有关。甲场仔猪到21日龄时,母源抗体水平已降至临界值,在35日龄抗体(均值)水平出现反弹,这与丙场母源抗体变化有相似之处,只是延后了一个日龄段和抗体(均值)水平不同而已。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①母猪自身免疫水平存在差异,母猪在免疫前后其抗体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仔猪被动获得母源抗体的量。②场内存在散发或者隐性猪瘟野毒感染的可能性,由于低水平的猪瘟野毒持续地影响着断奶前后仔猪的免疫系统,致使其抗体水平出现第2次升高。目前的检测水平尚不能区分是由野毒还是疫苗毒应答产生的抗体。
3.2 不同猪场猪瘟首免日龄尚不能统一要求
从甲场可以看出,虽然每头母猪接种了4毫升猪瘟疫苗,但其抗体水平在21日龄降到临界值,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是一个危险信号。所以此时免疫接种时间应选择在21日龄之前。
乙场试验仔猪无论是抗体(均值)水平,还是阳性率和离散度,都很好地反映了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的变化规律,且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的持续时间已超过42天。虽因生产需要试验中断,但足以说明,在42日龄前猪只还是比较安全的。所以此时的免疫接种时间可以选择在42日龄左右。
丙场在28日龄时抗体水平出现第2次升高,因尚不确定其原因,故无法确定其合适的免疫接种日龄。
从以上3个试验场可以看出,虽然每头母猪同时接种了4毫升猪瘟疫苗,但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由此看来,猪瘟首免日龄应根据本场猪群实际的猪瘟抗体水平来决定。当然,母猪在免疫后其抗体变化水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以往的相关报道是一致的。
3.3 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与仔猪母源抗体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乙场母猪每头接种4毫升猪瘟疫苗,其抗体水平在42日龄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INH%=61%);丙场母猪每头接种4毫升猪瘟疫苗,其抗体水平在21日龄虽然较高(INH%=59%),但阳性率较低(60.6%);甲场母猪虽然也同样接种了4毫升/头猪瘟疫苗,但其母源抗体消失得很早(约21天)。大部分猪场现行猪瘟免疫程序中哺乳仔猪猪瘟首免都是在20日龄,这是早期在母猪接种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为2毫升/头时研究的结果,而且在猪场中一直是认可的。本试验结果表明,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与仔猪母源抗体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3.4 母源抗体对仔猪提供被动保护相关研究
仔猪可通过摄入免疫母猪的初乳而获得对猪瘟的被动免疫保护,这种保护会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和母源抗体滴度的衰减而降低[1,2]。由于母猪接种时间和免疫应答水平的不同,母源抗体持续时间很不一致。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4天左右[1]。免疫母猪所产仔猪7日龄断奶,母乳提供的被动保护可持续到2月龄[3]。
母源中和抗体能提供被动免疫保护,表明抗体在保护性免疫中发挥主导作用[1,4,5]。但Van
Bekkum
Terpstra也发现母源抗体滴度与攻毒后发热期无相关性[1]。不过,若以攻毒后病毒抗原在扁桃体中的分布作为保护的标准,攻毒时母源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之间存在相关性[5]。根据Terpstra和Wensvoort的经验,中和抗体滴度≥1:50既能抵抗猪瘟强毒感染,也不排毒和散毒,低于1:50虽能免于死亡,但会出现猪瘟症状并向外排毒和(或)散毒[6]。
母猪不同时间(配种前5个月或1个月、配种后1个月或2个月)接种C株均能给其仔猪提供很高水平的乳源中和抗体[7]。在分娩前167-217天用C株口服接种母猪,免疫母招租生产的仔猪3周龄时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40,6周龄时80%仔猪中和抗体滴度均达到1:40,而到10周龄时中和抗体滴度无一超过1:20(但大约25%仔猪达到1:20),至试验结束时所有仔猪ELISA抗体坚持均呈阳性反应。同时发现,各乳头分泌的乳汁的滴度无显著差异[8]。(资料来源:《养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