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进入我国已31个月了,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挑战。有专家就2020年养猪行业特点进行了总结:一是变异株与野毒同时存在,精准剔除难度加大;二是感染猪只出现超长潜伏期,野毒的识别方案不太适用于新毒株;三是PEDV、FMDV、传胸、蓝耳病等多种疫病防控压力加大;四是原料成本不断提升,养殖成本增加,猪周期拉长。
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非瘟病毒弱毒株,专家表示:从理论上来说,非洲猪瘟病毒存在自然进化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毒性较低的毒株。在非洲猪瘟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国家,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有研究发现,非洲猪瘟在某一个地区定殖后,其烈性程度会降低,亚临床和慢性病例就会增多,而温和型的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只出现发热症状。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流行株已经适应了猪与猪之间的连续传播,或是最初感染的毒株就是弱毒株。随着该病的不断蔓延和关注度的提高,非洲猪瘟分离毒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出现多株自然弱毒株是有可能的。
自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来,经过2年多的防控实践,养猪业已经总结出防控非洲猪瘟的本地化策略。但近期某些地区疫情抬头,原有策略受到挑战,同时近期有研究发现了非瘟病毒在泥土中的存活能力。这种非洲猪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于制定非洲猪瘟防御策略也至关重要。
泥土是猪场地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的活猪及尸体通过直接接触和体液会将病毒散播在泥土中,因此泥土在非洲猪瘟的病毒传播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德国FLI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展相关实验,验证了在不同基质的泥土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非洲猪瘟病毒存活能力。研究涉及了5种基质的泥土:庭院泥土、2种森林土壤、沼泽土壤、海沙。
研究结果概述:
无论在哪种基质的泥土中,病毒基因组都可以长期检出。
但是病毒的存活能力在不同泥土中存在较大差异。
庭院泥土(,最接近一般猪场泥土)中,病毒可以存活长达1周的时间,直到2周以后才可以明确地不能检出活毒。
在海沙中,病毒可以存活3天左右。
在沼泽泥中,病毒滴入后就会大量减少,但是感染性可以维持3天左右。
在森林泥土中,病毒在滴入之后几乎可以立刻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