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

如何安排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已关闭评论
如何安排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

随着猪场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及后备猪的大量引进,猪场不得不面临疫病暴发的风险以及胎次比例不科学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笔者总结了规模化猪场稳定高产的养殖经验,提出规模化猪场应当保持的胎次比例,并对后备猪入群时要选择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为养猪人提供参考。

1 规模化猪场的胎次比例

为了保持猪场能有持续较高的窝产活仔数,提高母猪群的使用效率,猪场必须要有健康的胎次结构。而健康的胎次比例,是从后备猪到高胎次母猪比例逐级降低,保持稳定的后备母猪更新和高胎次母猪的淘汰,才能保证猪群窝产活仔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其中P2~P6(二胎到六胎)的比例应在70%左右,高胎次的母猪(7~8胎及以上)不应超过10%(图1)。对于父母代的猪场,种群的年更新率应在35%~45%之间;而祖代场,更新率应该更高。

以目前国内的养殖水平和生猪价格趋势来看,8胎以上的母猪应当淘汰,因为母猪生产效率最高的胎次是3~5胎。高胎次母猪,特别是丹系、新法系等高产母猪虽然产仔数高,但是产活仔数会降低,而且带仔能力比低胎次的母猪差,如果频繁的寄养,很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

图1 健康猪场的胎次比例

表1是某丹系猪场的不同胎次母猪的生产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6胎以上的母猪,虽然产仔数依然很高,但是产活仔数却明显降低。

表1 某丹系猪场不同胎次母猪的生产数据统计(头)

目前很多猪场的胎次比例不合理,更多地是表现在高胎次母猪过多,特别是在后备母猪很难引进的时期,有的猪场部分母猪的胎次甚至超过11~12胎,虽然暂时能够提供仔猪,但是无法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对猪场后期的发展也很有害。常见的不合理的胎次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⑴中间高两端低的比例模式(如图2):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赢在当下”,最近的一段时间可能母猪的生产效率高,但是如果按照固定的后备猪比例(13%)引入,则很快就会出现母猪的“老龄化”。

图2 中间高两端低的猪场母猪胎次比例模式

⑵中间低两头高的比例模式(如图3):该种模式跟第一种模式相反,如果猪场是这样的胎次比例,则正好处在生产效率最差的阶段,如果保持此引种比例,需经过2~3个胎次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图3 中间低两头高的猪场母猪胎次比例模式

⑶前高后低的比例模式(如图4):该种模式说明猪场引种比例和淘汰比例很高,大量、频繁的引进后备猪,为猪场提供了新鲜血液,但也容易出现疾病问题。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图4 前高后低的猪场母猪胎次比例模式

2 后备猪入群模式

后备母猪在引进猪场之后,首先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隔离检疫,这是在驯化之前要进行的“冷却”工作,首先是让后备猪从运输应激(如果是外购的话)中稳定下来,然后进行采血,检测是否携带异源的病原微生物,并且确定是否有发病的后备猪。值得注意的是,隔离检疫的地方一定要与生产区严格分离。但是国内大部分的猪场为了节省时间和麻烦就省去了这个步骤,或者在驯化区进行检疫,这不利于疾病的防控。

检疫合格的后备猪进入驯化阶段,主要是适应猪场的养殖环境,并让后备猪尽快成熟(体成熟和性成熟),以便并群投入生产。驯化的方法有很多,每个场有自己的做法,通过自然感染本场的病原或者疫苗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当后备猪体重达到150 kg以上并发情3次以上时,便可以入群配种。

后备猪的入群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猪场有专门的P0~P1线,后备母猪在入群之后和头胎母猪在一起,而与经产母猪分开(如图5 A所示)。当头胎母猪断奶之后再转移到经产母猪栏与经产母猪混养。这样后备猪经历一个生产循环的缓冲后才与经产母猪接触,可以更好地适应猪场的环境,而且自身携带的异源病原也可以利用5个月的时间得到控制;第二种是国内猪场普遍采用的,后备猪在驯化完成后,直接并入经产母猪群(如图5 B所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后备猪分散到经产母猪群去接受经产母猪的水平传播,或者将自己携带的异源病原散播到经产母猪群。

图5 后备猪入群两种模式示意图

目前国内的养猪产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小规模的猪场不是被兼并就是由于环保原因被关停,这个时期有实力和背景的大企业开始急速扩张,国内某集团的一个猪场从开始建场到规模8000头母猪满负荷运转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这样快速且大量的引入后备猪,很快就出现了流行性腹泻的暴发。

后备猪引入的数量对于整个猪场的稳定也有一定影响。当引入的后备母猪数量较少、所占比例较低的时候,即使后备母猪携带异源病原,也不会造成整个猪场的不稳定,因为占大多数的经产母猪将后备猪可能带来的疾病传播很好地稀释掉了;而为了扩栏或者建新场而大批量引入后备猪或者后备猪的年更换率在50%以上时,就很容易出现整个猪群的不稳定。

后备猪入群造成猪场不稳定的原因是两方面的,如果引种的后备猪来自病原环境简单的猪场,那么引种后如果驯化做的不好,就有可能在并群后受到经产母猪的感染;如果引种的后备猪来自病原环境更复杂的猪场,就可能将引种场的疾病带给本场的经产母猪。

规模化猪场需要不断进行后备猪的引入和老母猪的淘汰,以保持猪场的活力和生产效率,但是后备猪的引入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才能保持猪场较为健康的胎龄结构。同时,当进行大量的引种时,要进行严格的驯化,使后备猪适应本猪场的环境;在并群时尽可能地让P0和P1单独成群,等第二胎配种后再与经产母猪并群,这样才能保持猪场的稳定。(资料来源:牟小东 浙江伊科拜克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中国猪业》杂志)

如何安排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
 
  •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现实中投资经营、诊断治疗等依据,敬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