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目前国内各地母猪群体以洋进口种猪为主,而本土猪种多数留作科研或者他用,较少量用于种群配对。那么当前本土猪种存在哪些培育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做主要探讨。
一、国内猪种培育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我国人工驯化养猪历史悠久,也成为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GJ,部分地方猪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然而,近些年间,随着生产指标向“高产+高效”角度倾斜,瘦肉率及培育速度成为养殖场选育种猪的首选考虑因素。
国外种猪与本土猪种各项指标对比
国外品种猪一般具有生长速度快、出栏周期短、肉率高(尤其瘦肉率高)及饲料利用率高等优点,但缺点是繁殖能力偏低,饲养条件要求较高。而本土品种一般具有产仔率高、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不同地区猪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后,成长出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性状,类似抗寒、抗热等特点。但缺点是养殖成本高、饲料转换率低、瘦肉率低等。
“杜长大”等瘦肉型猪种及其配套系,因为瘦肉率高、料肉比低、日增重快等经济性状上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仍是生猪生产中的主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安全猪肉消费量将逐步提升,以地方猪为主要血缘的杂优猪、配套系、新培育猪种将逐渐成为猪种选择的方向,如我国的鲁莱黑猪、鲁农I号猪配套系等;具有优良肉质性状的纯种地方猪由于GJ对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视以及高端消费市场对极品特色猪肉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当前消费情况下大范围推广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种猪场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温氏、正邦等为代表的公司化育种模式。其本身集种猪、商品猪生产和屠宰加工为一体。第二种是以天津宁河、武汉天种等为代表的以种猪生产+销售为主体的中型种猪企业。但其种猪群体覆盖面少,核心种猪群体以国外引种的丹系长白、英系大约克及美系杜洛克原种猪为主,本地种猪较少。第三种是以部分民间猪场为典型的以种猪生产为主体的养殖企业。遗传资源品种较少,并不利于本土猪种与商品猪出栏的种群融合。
本土猪种培育目前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三点:
缺少系统性的育种计划,行动开展困难。我国目前育种工作在缺乏有效组织和完善的繁育体系的形式下,执行难度较大。
基层种猪场计划能力不足,水平偏低。目前本土猪种的引种和繁育集中在中小型的地方猪场,经营空间有限,也并没有科学有效的育种技术更新和数据积累。
本体猪种的核心种猪规模小。目前部分特色本土猪种以短期的研究工作为主,封闭繁育有利于维持育种群体的性状稳定,但不具备商用基础。
投入资金不足。以当前国内自繁自育大型养殖场的引种数据来看,多数种猪群体来自于国外,而主要养猪群体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际投入到主体成交的本土猪种改良方面的资金远低于国外引种资金。
二、对于国内猪种培育的几点建议
1.注重政策引导。从保护猪种多样性和总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地方猪种的保护应该多方参与分工负责,形成以ZF部门为主导,生产部门承担,社会部门宣传的品种保护组织。
2.强化及巩固技术支撑,加大宣传导向。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地方猪种保护中起技术保障作用,积极协助地方猪场提升养殖技术、降低成本。同时,加大地方猪种和品牌猪肉的宣传。
3.加大对地方小规模猪场的品种猪繁育资金支持。加大对中小本土猪种繁育猪场的资金扶持,提升其特色养殖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