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受到疫病的严重威胁,可谓步步惊心,养猪人在战战兢兢中损失惨重。为了帮助养猪人应对疫病的挑战,本文详细介绍当下猪场疫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特征及趋势。
主要特征
1、接触传染性疫病增多,危害严重
规模化养猪实行高密度饲养,集约化经营,从而使猪只彼此间距变小,一些接触性传染性疫病如猪疥癣、猪痢疾等的传播变得极为容易;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随着病猪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呼气排出体外,健康猪吸进这些病原体后而引起传染,如猪气喘病、流行性感冒等;通过消化道传染的很多病原体都是随着猪的采食、饮水和拱土等进入体内,如猪瘟等;通过昆虫(如蚊子、虱子、跳蚤等吸血昆虫) 叮咬传染,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2、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并发感染增多,病情复杂,危害加大
混合感染性疾病和综合征逐渐增多,兽医防疫上的不足、环境卫生消毒不严、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造成环境中残存多种病原体,一旦猪群抵抗力降低,环境、气候发生变化,强毒力野毒、细菌侵袭,即可出现从单一病原体所致疾病转为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因而生产上并发病、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并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混合感染中,既有2种病毒或 3种病毒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2 种细菌或 3 种细菌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细菌与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甚至出现多种病原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综合征。例如,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PRDC) 便是某些病毒、细菌,以及环境应激、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综合征。目前,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这些疾病的发生,有的猪场发病率在40%-80%,死亡率在20%以上,增重下降5%-70%,饲料利用率下降5%-25%,出栏时间推迟1-20 天,并长期携带多种相关病原体,给疾病诊断和防治造成很大困难。
至于继发感染,必须经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正确诊断。目前在兽医临床上也极为常见,尤其是存在某些原发性感染的情况下,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消毒卫生不严,以及存在应激时,即易发生继发感染。在这些病原污染的猪场,猪群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现场也难以确诊,防治效果也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谓巨大。
3、老病依然存在、新病不断增多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交通渠道的增多,为疫病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导致一些曾一度得到控制的传染病重新流行,如猪瘟、猪气喘病、仔猪大肠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猪布氏菌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同时,一些新的疫病也不断涌现和流行,如非洲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增生性肠炎等。这些新、旧传染病已是我国较大范围内猪场的常发病和多发病。真可谓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给养猪业造成极大危害。
4、疫病出现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或免疫力的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常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 从而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和温和型转变,从频繁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流行,最终使疫病出现非典型性变化(如非典型猪瘟),使某些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此外,有些病原的毒力增强,即使经过免疫的猪群也常发病,给疾病诊断、免疫和防治造成较大困难。
集约化养猪场重视对传染病的防治,尤其是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但近几年,出现了断奶仔猪的非典型猪瘟和成年母猪的隐性猪瘟,而多数情况下猪肺疫、猪大肠杆菌病和猪沙门杆菌病常与猪瘟混合感染,也可继发于猪瘟之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也经常同时发生,并继发感染嗜血杆菌、支原体、巴氏杆菌、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这样就易造成误诊和防治上的困难,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猪瘟的非典型化、隐性带毒和免疫失败仍是养猪生产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5、“引进”疾病增加
当前我国的良种繁育体系滞后,为了适应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新品种、新品系种猪的数量逐渐增多。由于检疫不严或缺乏有效的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卫生防疫跟不上等原因, 致使一些新的疫病传入我国。许多商品猪场种群来源不固定,多途径购买种猪,又不了解引进场疫病发生情况,缺乏有效的隔离、监测手段和配套措施,使得不同地域间、不同繁育体系间疫病的传播越来越多,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伪狂犬病等。这些疾病具有很大潜在危险,目前已在我国部分猪场出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6、以繁殖障碍为主的传染病普遍存在,病因多样
近年来发生和流行许多传染病,如猪瘟、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流感、猪布氏菌病、猪衣原体、猪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虫病等疫病均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使许多规模猪场发生高比例的流产、死胎等,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要特别注意是,猪瘟这一古老的疾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为主症的新的致病特点。我国当前以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 2 型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造成的繁殖障碍最为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这几种病原发生双重感染,可以引起 70% 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造成巨大的损失。
7、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由于利益驱使,使养猪生产者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生产,猪的活动范围狭窄,保温和通风的矛盾往往顾此失彼,粪尿等污物又不能及时清扫,使舍内 C02、S02、NH3 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加大,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猪极易患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发病率30%-80%,死亡率5%-30%,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现常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这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概念。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因,是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猪舍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卫生条件差、粪尿清除不及时、猪舍温度变化大、饲料单一、猪只营养不良等多种应激。
8、细菌性疾病发生率增高,治愈率低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商品流通的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加上疾病逐渐复杂化,临床治疗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往往从单一治疗转为综合治疗,抗病毒或抗细菌药物以及抗血清、球蛋白、中西药物混合使用。尤其是盲目滥用抗生素,使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了强耐药性,使抗生素的疗效降低,并造成在猪产品中的残留。大量使用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菌,引起二重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因而一旦发生细菌性传染病,很多抗生素都难以奏效。长期用药不合理,滥用含抗生素和抗菌药物饲料,导致猪的细菌型传染病病原的抗药性增强,使人们对猪的细菌性疫病的控制难度不断加大。而一些不法药厂生产的抗生素效价低,有效成分达不到GJ规定标准,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难以控制疾病,从而导致细菌性传染病(如猪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 在猪群中反复流行。
9、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日渐明显和严重
引发因素较多,疫病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并造成了严重损失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两大疫病。这两种疫病的病原可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猪体的免疫抑制,使猪的抗病能力显著减弱,增加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这可能是我国猪病日趋复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观察到,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在一些猪场呈现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在50% 以上),在发生双重感染的猪场或猪群,繁殖障碍性疫病、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疾病十分严重,更难作出确切的诊断和防制。除了以上原因,应激、真菌毒素等引起的免疫抑制也不容忽视。
10、高热病突出
猪“高热病”是由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播快,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在 50%以上,个别严重的猪群在70%左右,死亡率在40%-50%。经实验室检查,病原体主要有: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继发病原有细菌(如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与沙门菌等), 以及弓形虫等。
11、蚊、蝇吸血昆虫传播的传染病增多
由于不注意消毒,养殖环境恶化,细菌大量繁殖,蚊、蝇、蠓大量滋生,加之商品猪长距离贩运,使蚊、蝇、蠓等吸血昆虫往往随运输工具将病原传播到异地,造成传染病流行。如猪的附红细胞体病在 2001 年前尚少见报道,可随后却在全国各地相继流行。
12、应激性疾病诱因增多
由于规模化养猪中需要不断进行转群、称重、分群和并群,导致群体中争夺位次的打斗增多。生产者为了能充分发挥猪的生产潜力,使猪群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生产状态之中,必将使猪的应激增高,从而使一些应激敏感猪内分泌发生紊乱,抗病力下降,一些散养条件下不易发生的疾病如胃溃殇、应激综合征则逐渐成为多种传染病的诱因。
13、营养代谢病与中毒性疾病发生诱因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大小猪场营养代谢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饲料品质差,以各种维生素、钙、磷、锰、锌等缺乏症为主。中毒性疾病以霉玉米中毒为主。雨水过多造成玉米发霉而引起猪场出现玉米赤霉烯醇、黄曲霉毒素中毒。此外,饲喂以劣质豆粉配制的饲料引起仔猪腹泻或过量添加预防药物而引起猪群药物中毒的病例等诱因导致传染病发生。
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态势
1、猪群发病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感染为主转向混合、继发感是为主的综合征
近几年国内规模化猪场发生的疫病种类多、YQ复杂,通常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其中,既有几种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与细菌或寄生虫的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同时发生的较多见,最高可在5种以上。甚至是继发感染,包括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原发病继发其他的病毒病或细菌病,尤以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繁殖障碍性疾病多见。
(1)疫病的多重感染十分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多重感染;繁殖障碍疾病的多重感染。
病毒的多重感染主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等有关。多重感染十分普遍,常见的二重感染包括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别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也有猪瘟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等混合感染。三重感染比较常见的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并分别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混合感染。
细菌的多重感染在许多猪场也相当严重,多数是由环境因素以及滥用药物所致。常见的病原菌有: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放线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猪链球菌。常见的细菌多重感染有:猪肺炎支原体分别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和沙门菌混合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猪肺炎支原体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
病毒与细菌、寄生虫的多重感染也很普遍。临床上经常见到上述的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
(2) 原发性感染与继发感染共存
在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普遍共存的情况下,继发性感染可加重临床症状和病情,导致猪群死亡率升高。目前,继发性感染在猪场相当严重。如猪群中存在肺炎支原体原发性感染,则猪群常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如存在蓝耳病原发性感染,则常继发猪附红细胞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沙门菌等;如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则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
2、新发生的疾病种类增多,YQ复杂程度加剧,药物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
许多疾病,诸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萎缩性鼻炎、猪痢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增生性坏死性肠炎、猪圆环病毒感染、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等病都是近年来才逐渐从国外传染进来的,这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给规模化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至于去年8月新传入的非洲猪瘟是最新的猪病,更是给养猪业带来了致命伤害。
由于疫病种类增多,疫病的发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规律性,流行没有季节性或季节性不明显,使诊断的偏差加大,导致防治困难,进一步加大了控制难度。
正因为疾病的复杂化和多重感染,加之细菌本身的耐药性,使得猪病发生后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差。
3、老疫病出现新流行特点
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抗药性、变异型以及毒型累积作用,有的细菌、病毒发生抗原结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出现毒株变异,导致非典型疫病流行,使得疫病防控越来越困难,疫病流行愈发严重,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口蹄疫、猪繁殖障碍及呼吸道综合征、流感、伪狂犬病表现出呼吸道症状。
有些猪病由原来的典型向非典型( 温和型、后亚临床型) 化转变,有的病原毒力返强。如 “温和型猪瘟”就是非典型猪瘟,病猪临床症状轻又不典型。从临床症状和剖解变化不像猪瘟,但实验室诊断结果是猪瘟。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温和型疾病经过和隐性感染,但是妊娠母猪感染温和型或低毒力毒株时,可发展成“带毒母猪综合征”,虽食欲和精神状况未见异常,但由于病毒侵袭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木乃伊胎、流产、死胎,或者产出弱仔,有的仔猪发生先天性肌肉颤抖;所产仔猪有些虽无明显病状,但是感染猪终身带毒和排毒,接种猪瘟苗后不易产生免疫应答,可造成天然免疫耐受,且经易感猪传几代后,毒力会增强,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
4、免疫失败病增多
由于病原体遗传变异或血清型改变,以及生物制品(尤其是疫苗) 抗原不同,导致疫苗保护力不强或免疫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中含有的吐温-80 成分也会干扰猪瘟疫苗免疫。有的则发生病原体遗传变异或血清型改变,致使原来标准株制作的菌苗免疫注射产生的保护力不强或失败,如大肠杆菌苗、链球菌苗、猪肺疫苗等。此外霉菌毒素也是造成一些猪场出现免疫失败和持续发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