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全面防控要点解析,明确这5大点!

非洲猪瘟全面防控要点解析,明确这5大点!已关闭评论
非洲猪瘟全面防控要点解析,明确这5大点!
 

2018年非洲猪瘟侵入国内以来,对我国养猪业及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过两年多防控工作的不断努力,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中蕴含的技术、理论都有较高实践价值。我们通过对这些技术进行总结,把一些关键内容总结凝练成若干关键词,从病原特点、清除方式、传播链条、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分类阐述,希望可以从疾病认识、防控手段、健康管理等方面为养猪行业的生产管理者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的

1.1 五行

非洲猪瘟刚进入国内时,我国的科学家就迅速对病毒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科学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行业人员得以针对性地快速制定出各种防控措施,这已无需敷述。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用中医辩证的理论来说,它的属性则属土,喜湿喜润,缺金。金相当于营养元素,当营养缺乏的时候,这个病的发生会更严重。同时它憎火喜水,这个病毒怕火,喜欢水,事实也证明它在水系发达地区往往传播速度也较快。

1.2 干燥

该病毒的软肋是害怕高温和干燥,防控YQ的有效措施都是针对病毒的这两个软肋出发来设计的。首先是怕高温,第二是怕干燥,非洲猪瘟病毒的“七寸”就是高温和干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方地区都是春季开始爆发,然后随着梅雨带的北移而逐步向北方转移,因为南方春季雨水多,更利于非洲猪瘟传播。

1.3 

病毒传播的一个关键特性就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意味着猪粪的管理是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控制YQ,就要切断病毒的粪口传播途径。所以现在很多猪场,员工已经不再进入猪栏,因为如果进入猪栏,就会接触猪粪,然后就可能会把病毒带到各个地方。粪重要,口也重要。我们一直在讲要做猪舍的改造,就是要减少“病从口入”的现象。

2 非洲猪瘟病毒的清除

根据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YQ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生猪、野猪出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或异常死亡等情况,应立即向所在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养殖场(户)一定要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指导要求,依据实施方案进行妥善处理。

2.1 定点

为什么叫定点清除而不是讲“精准清除”,因为对“点”的定义很重要,《非洲猪瘟YQ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中对“疫点”有科学详尽的定义。有些地区很早就提出和尝试“定点清除”的技术,也就是行业内经常讲的“拔牙”的技术。要求不仅是把猪清掉,还要把猪的环境清理干净。关键概念就是要把整个受污染的“点”清除,也叫检测清除法,强调的是猪和环境都要清理。

2.2 元格

对于环境的管理,第一要做的就是做好单元格管理。猪场复产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做好单元格的界定,没有进行元格的改造。比如说100头猪共用一个料槽或饮水槽的,只拔几头猪的话,“拔牙”肯定会失败。因为病毒是通过粪口传播,一旦出现病毒,会通过共用的料槽迅速传播给所有猪,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把共用料槽的所有猪作为同一个单元格才行,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同一个猪栏内才算一个单元格。


单元格改造十分重要,新建猪场的设计环节,一定要强调这种概念。对于小型猪场来说,必须要有实体墙,以前中空的铁栅栏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了,有实体墙后老板才可能睡个安稳觉。做好单元格之后,哪怕病毒真的进来了,它的传播速度也会非常慢,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应对。如果没有单元格,它的传播速度就会由于料槽的间接接触、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病来如山倒的恐怖情形就会出现。所以一定要强调单元格的概念,甚至猪栏的门都要改成实体门。

 

这种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通风,但与YQ风险相比,改变通风方式所花费的代价肯定更值得。一定要下定决心,用实体墙、实体门封起来。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触角传播,所以它比蓝耳病毒、伪狂犬病毒容易控制得多。尤其是规模不大的猪场,更要做这种改造,因为规模不大的猪场周边的环境都比较恶劣,如果不做好的话,万一病毒一进来,那么传播起来就“铺天盖地”十分迅速。料槽要隔断、饮水槽隔断或用饮水碗、实体墙加上实体门,这些属于硬件单元格的改造。

 

此外还要注意“软件”单元格改造,也就是说日常的生产管理操作流程也要有单元格的概念。比如20个猪栏使用实体墙和实体门隔开成20个单元格,但如果员工从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拿同一把铁锹铲粪,那么20个单元格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单元格,因为员工的操作没有按照单元格的要求进行。软、硬件要同时使用单元格概念管理。

 

扫把等常用工具要尽量减少共用,员工也不要随便窜到其他猪舍。曾经有发病的猪场报告,病症是以料线为单位出现的,往往发病时整条料线的猪同时发病。所以硬件、软件不做隔断肯定是容易出问题的,单元格的概念要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里面。做单元格的目的,就是为将来一旦发现病毒做定点清除准备的,没有做好单元格工作,定点清除是不能成功的,这也是“拔牙”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以为把病猪拉出去就叫“拔牙”,其实不是这样,做好单元格才是成功拔牙的前提条件。

2.3 

无创采样日益成为医学和兽医学的新宠。在非洲猪瘟防控中,无创采样也日益受到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猪生产者的重视。为避免采样过程中的病原污染与传播,血液采集、淋巴结采集、侵入式拭子(如鼻拭子)采集被逐渐摒弃。

2.4 唾液检测

成功“拔牙”的另一个要素是做窗口期检测。在病毒量还非常小的时候,还没有造成病毒血证、形成大面积扩散的时候,就要进行检测,称之为窗口期检测。要检测唾液,而不是血液。例如到医院去体检时,肿瘤在早期很难被发现,但当肿瘤长到很大时就很容易查,而查到时已经到癌症的晚期了。血液的检测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病毒量很高时当然很容易查,但那时猪已经很危险了。“拔牙”的关键意义就在于“早发现、早清除”,一定要利用唾液能够提前检出的特性,使用唾液检测指导后续操作。

2.5 唾液采集

采集唾液的时候,不能简单用棉签在猪的嘴边刮一刮,这样采集的病毒量太小,再加上后续的稀释,不利于及时发现病毒。采集的唾液总体积至少应当在1毫升以上,做核酸提取时至少要确保200微升以上的唾液。所以即使是用棉签采样,棉签的头部也要大一点,确保采集到足够的唾液量。

2.6 本保

以前有很多专家发现唾液检测不准,认为唾液中检测不到病毒,血液检测才准。后来发现猪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酶等活性成分,很容易使唾液中的病毒降解,而且在早期检测时唾液中的病毒含量往往也比较少。综合这些因素,就要求采到唾液样本后要立即送到实验室检测,否则的话就要在样本中添加保护液,保护核酸不被降解。

2.7 核酸

唾液检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关注,就是核酸在提取步骤中得率不高、纯度不高,这会影响到后续的扩增步骤。在提取过程中,有过柱法和磁珠法两种比较成熟的方式。磁珠法由于可以大规模批量提取核酸,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重视。

2.8 样检测

为了节省成本,有许多公司采用“混样”的方式检测。根据实际效果来看,早期检测时不建议做混样检测。如果做窗口期检测,两份样本混在一起的漏检率是50%,三份样混在一起漏检率是67%,四份可能是75%,五份样本混检时漏检率可高达80%。我们做“拔牙”或“定点清除”,即是希望单拷贝都能被检测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建议混样检测。此外,假如两头猪混样检测,一头猪有病毒,另一头猪很健康,那么健康猪的唾液很可能会灭杀病猪唾液中的病毒,导致假阴性结果而影响生产判断。

2.9 起跳即

很多人不清楚检测结果阳性的判断标准。以荧光定量PCR为例,当检测曲线突破基线出现上扬时,可形象地称之为“起跳”,当“起跳”的时候,说明样本中检测到了病毒核酸,这时就应当认定检测结果为阳性。有些试剂盒说明书写着CT值35以下是阳性,35-37是可疑,37以上是阴性,这种试剂盒仅仅用于诊断,对于猪场的定点清除是不适用的。在早期检测中,只要发现病毒,就应当认定结果是阳性,就要进行“拔牙”,而不必纠结于病毒的含量,所以称之为“起跳即阳”。只要发现检测结果是阳性,就要把对应的猪清除,或者具备条件时严格隔离观察。所以在生产实际中要使用高敏感性试剂盒,检测曲线“起跳”就立即处置。

2.10 

在提取核酸之后,我们发现存在核酸残留在提取介质表面没有完全洗脱的现象,比如残留在提取柱膜或磁珠表面。通过试验发现,使用质量较好的磁珠提取核酸时,可以将洗脱之后的磁珠与核酸一同加入扩增程序,称之为“带珠扩增”。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吸附在磁珠上未洗脱的核酸,在目标核酸的浓度较低时,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11 唾液抗体

唾液的采样难度和风险低很多,现在也有很多试剂盒可以检测唾液抗体。现在的猪场买种猪的时候,采了唾液之后,先检测核酸再检抗体,希望都是阴性结果,既未感染病毒也无抗体。如果有抗体,说明这头猪被感染过。如果有核酸无抗体,说明猪处于感染前期;如果有核酸有抗体,说明处于感染中期;如果无核酸有抗体,说明处于感染后期。“双阴”表示核酸与抗体检测结果阴性。

2.12 血光之灾

检测采样时采血的风险非常高,采样人员的衣服、手套、鞋子、工具以及喷射的猪血都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所以采血的过程可能成为高强度的病原传播过程,所以建议尽量不要采血检测,要通过唾液检测来监测疾病。

3 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链条的切断

3.1 化技

由于病毒怕高温、干燥,所以使用热化技术能够很好的阻断病毒的传播链条。

3.1.1 。要灭活猪舍环境中的病毒,可以把门窗关闭,将环境温度升高到60摄氏度,维持3小时即可灭杀病毒。具体有几种方式:一是火焰灼烧法,这种方法缺点是效率不高,地面加热不均匀,而且要烧很长时间,还有火灾风险;二是热风机法,加热后的空气可以均匀到达任何角落,适合封闭型猪舍;三是热水处理法,对于可疑的环境,使用热水冲洗浸泡,效果也很好。操作得当时,当天热化,第二天就可以进猪。

3.1.2 。具体表现为饲料的高温制粒,很多大企业在用这种方式;小型的企业可以使用熟化机对粉料进行熟化;偷偷使用泔水的小户,一定要把泔水煮熟再喂。

3.1.3 。采好样本送检前,要防止病毒的扩散,就要对样本进行热化处理,将病毒灭活后再送到实验室检测。熟化的条件建议是将样本加热到99摄氏度保持18分钟,可以使用1.5毫升或5毫升的样品管,装好样本后放到水浴或金属浴里处理。处理后的样本已经不具备感染能力,可实现常温长距离安全运输。

3.2 干燥技

干燥对于疾病防控很重要,但很多养猪人不重视这一点。非洲猪瘟病毒两个软肋之一就是干燥,它很难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所以有些猪场会把饲料买回来后先放一段时间再使用,这样安全系数会提高很多。但春天不行,因为南方的春天很潮湿。所以不建议猪场天天在猪栏冲水,猪舍里保持干燥很重要。很多干燥的地区YQ传播速度会慢很多,这跟气候的干燥有关系。

3.3 生物隔离

苍蝇蚊子会传播病毒,养猪人需要采取防蚊网或其他装置,将苍蝇蚊子隔离在猪舍之外。老鼠和鸟类也是会传播病毒的,小动物进猪场不会“洗脚”,也不消毒,它们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潜在传播者。在整个生物隔离的控制过程中,最重要、最难的是对员工的管理。比如员工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私自外出等现象给猪场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致命的。北方的YQ在入秋天气变凉之后可能会有一波高潮,因为天气变冷,员工进猪场前不洗澡、不换衣服,可能导致病毒被带进猪舍,这就是生物隔离应用的典型关键环节。

3.4 人猪

员工隔离的基本原则是人猪分离,人和猪要保持距离,不要直接接触。猪场工作人员也尽量不要与同行直接接触,因为对方的指甲里、皮肤上、衣服上都有潜在风险。这是防控非洲猪瘟时要遵守的第一准则。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非常依赖于接触,只要做好了生物隔离,YQ传播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3.5 

猪场应当用防虫网将门窗保护起来,防止昆虫与小动物进入。有些猪场投入较大,将整栋猪舍都保护起来,这样投入会增加很多,风险也会减少很多。江西部分猪场把这种措施叫做“金钟罩技术”,做好了罩子老板就会睡得着觉了。

3.6 鞋底管理

对于病毒被带进猪场的途径,人们众说纷纭。头发、衣服这些都有可能,但最危险的还是员工的鞋底。鞋底的纹路中包含的泥土、粪便很难清理干净,也很难彻底消毒,对于病毒来说是最好的传播载体。

3.7 三色管理

管理猪场不仅要考虑科学的防控原理,还要考虑员工的实操便利性。利用颜色来管理猪场的鞋子、工具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危险区域的衣服和工具使用红色标识,在缓冲区域使用黄色标识,在安全区域使用蓝色标识。一旦使用颜色管理法,管理者就很容易追踪员工的安全状态,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就一目了然,管理效率就高了很多。

3.8 默生

是指在大风大雨的天气和大雾天气的时候,要暂停移群、卖猪或打疫苗等动猪的操作。在雨天或大雾天气中,病毒很容易随着水或雾气快速传播,所以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惊扰。

3.9 疫苗

在YQ威胁时,要尽量少用疫苗,以前可用可不用的疫苗,尽量不用。这样也是为了尽量减少人猪接触和交叉污染。

4 警惕高科技的陷阱

4.1 “P”技

有很多公司声称他们的产品包被了P12、P17、P22、P30、P54、P62、P72、Pcd2v、P205R等等蛋白,从目前来看,没有证据证明这些产品有效,大家要审慎使用。

4.2 疫苗毒的检测

通过伪狂犬等基因缺失疫苗的原理可知,一般原理是将野毒的某些基因片段敲除——理想状态下它会失去毒性——再将它接种到猪体内,让猪产生针对野毒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目的。通过PCR检测结果很容易判断接种疫苗的状态:如果未检出普通片段,说明猪未感染且未接种疫苗,如果检出普通片段但未检出缺失片段,说明猪接种了疫苗;如果同时检出普通片段和缺失片段,说明猪感染了野毒。

5 猪群的健康管理与保护

控制传染病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保护易感动物,就是要做好动物的健康管理工作。

5.1低蛋白日粮

盲目的低蛋白日粮会造成猪群的营养水平下降,从而导致对疾病的抗性降低。因为饲料原料组成复杂,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配方师并不能精确预测猪的所有营养要素需求,对各种原料在猪的体内代谢过程也做不到精确的全面评估,这时的低蛋白日粮只能保证某些氨基酸组分在猪的平均水平上的粗略平衡,并不能确保所有营养元素的平衡。

这种理论上的简单平衡并不能完全反映饲料的营养价值,动物营养学著名专家卢德勋曾指出,日粮组合效应的实质是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以及抗营养物质之间互作的整体效应,并且根据利用率或采食量等指标分为"正组合效应"、"负组合效应"和"零组合效应"三种类型,而各种饲料原料之间的组合效应很难通过饲料软件来计算。在这种前提下,要判断配方软件算出来的“低蛋白日粮”是不是真的能够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需要严格的动物试验,要考虑品种、环境、饲料原料等要素,这不是饲料公司通过短期的内部动物试验能够完成的工作。

所以“低蛋白日粮”是一个追逐理想的无尽过程,此间再考虑动物的个体差异,易知猪群中总会有相当数量的猪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这些猪就很容易成为病毒入侵的突破口。

5.2 营养冗余

饲料配方师不应打着“低蛋白日粮”或“精准营养”的旗号竭力削减饲料成本、然后在垃圾饲料的“矮子”群里拔“将军”,而应当适当提高原料质量和营养水平,实现适当营养“冗余”,尽量满足实际生产中猪群的营养需求。

5.3 度提升

蛋白营养对猪群是一项关键营养指标,它们不仅可以提供小肽、含氮基团,还可以提供碳骨架和能量,对其含量评价不应当仅用粗蛋白指标一概而论。可对其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可溶性蛋白进行显色反应评价,用“朊度”指标进行快速度量和评价,“朊度”数值越高,可认为能够快速利用的蛋白成分越多,对猪的营养价值越高。

猪群利用蛋白可合成抗体或功能蛋白提高自身抵抗力,可形象称呼可快速利用的蛋白为“抗性蛋白”,蛋白越容易被利用,可认为其中的“抗性蛋白”含量越高,它的“朊度”值也更高。对许多商品猪料进行检测发现:怀孕料的“朊度”值普遍非常低,有些甚至是0,而哺乳料的“朊度”值较高,很多达到30以上。往往“朊度”值较高的商品饲料价格也比较高,应用效果也更好。

对饲料原料的检测也发现“朊度”值越高的原料,其生产中应用效果也越好。具有代表性的饲料原料有鱼粉、血浆蛋白、乳清蛋白、奶粉等,它们都有确切的公认的高营养价值,虽然它们不仅仅是提供蛋白营养,但它们的高“朊度”值的共性也可以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可量化的实用性标签。

5.4 

中药的各类繁多,组合更是不计其数。对其抗病性的评价,行业内主流的应用思路是先做体外抗病毒(菌)实验,然后再做动物试验。对它们的评价比较复杂,我们鉴于目前的资料建议:对其应用型炮制或提取产品进行“朊度”评价,认为“朊度”值较高的产品能更好地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5.5 

对商品饲料和饲料原料进行浸泡测试发现,适当的发酵能够提高其“朊度”值。通过对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添加剂产品进行测试发现,应用效果较好的产品往往其“朊度”值都较高,而且往往是发酵产品效果较好,“朊度”值也更高。可能是因为发酵的过程相当于对饲料的体外预消化过程,其中的蛋白成分有所降解,导致其可溶性增加,理论上其生物利用度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如果想要提高“朊度”值,我们建议进行适当的发酵处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发酵过头也会导致“朊度”值降低。

5.6 毒生

有些猪场怀疑自身出现了无症状感染,猪场样本的核酸检测出现阳性,但实际上没有出现发病症状。在这种可疑状态下,为确保安全和不影响正常生产,一定要注重饲料营养,在保证猪群营养充足前提下,开展进一步慎重排查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5.7 化生

要保证长久发展,净化病毒是猪场的努力目标。特别是在猪价下行之后,饲料成本将会再次受到重视,而其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肯定会随着价格下降而下降。届时猪群易感性可能会增加,所以病毒的净化就更会显得尤为重要。

6 结语

上述的关键词覆盖了一些生产中常见的有效操作,也涉及到一些未公开的研究内容,所涉及技术的共同点是具备很强的可复制性、可以很快被生产一线使用。我们认为在当前养猪产业快速恢复的关键时期,生产管理者应当在严格遵守GJ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主动采取措施,持续做好严格的YQ防控工作。同时要着眼未来,做好猪群营养和健康的中长期规划,为应对随后的市场风险和长久持续经营做好各项准备。在这次YQ的冲击下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企业家们,应当能意识到当未来的考验来临时,应对起来可能并不会比现在更轻松。“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只有提前开始准备,才可能在未来取得半步先机。

非洲猪瘟全面防控要点解析,明确这5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