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本来是充满期待的。
天气开始逐渐走出盛夏的炎热,开始由热转凉,这不仅意味着季节的变换,更主要的是意味着市场消费也将结束漫长的沉睡期,而开始复苏。
市场太需要这个复苏了,尤其是像是被扼住了喉咙一样的生猪市场,太需要消费来救赎。
但是进入9月份以后,生猪市场却释放了糟糕的信号。猪价不仅没涨,反而上涨的动力越来越不足。
9月上旬已过完,而猪价的重心不仅没涨,反而下跌了,不仅如此,部分地区如东北、西南等地的猪价已跌破了“8字头”,重新进入到“7字头”的区间上。
这对生猪市场来说无异于是当头一棒,击碎了猪价上涨的美梦。
不过,市场仍然有些纳闷,明明9月的利好那么多,为啥猪价却不涨反跌了呢?
其实,猪市释放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一,生猪市场的预期大于现实。
虽然说9月份云集了诸多利好,比如学校开学、食堂备货,天气转凉、消费增加,还有中秋、国庆,灌肠、腌腊等等,使得生猪市场的预期不断走高。
但是这些都只是预期,而并非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呢?
其实从今年一开始,市场的信号就十分明确了,市场一直是一个声音,即消费不及预期。
清明是,五一是,端午是,如今亦如是。
所以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中秋、国庆等消费的提振也将有限。
一方面是大家的消费习惯确实有所变化,猪肉消费呈递减的状态;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和经济压力有关。
收入下滑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只能收紧钱袋子。
再加上物价上涨,比如说油价吧,自从俄乌冲突油价飙升以后,国内油价也是大幅上涨。国际油价震荡回落了不少,但国内油价依然在高位徘徊,不管是油贵了还是桶贵了,油价上涨已成为一大消费压力了。
而随着预期不断向现实回归,也是时候该正视这个问题了。
第二,生猪产能去化不够顺畅,生猪供应压力大。
这也几乎是明牌的事,去年产能一直在增长,这个就不用说了,对应今年生猪的存栏及出栏压力都不小。
而今年由于市场对于猪价拐点预期较高,所以去化也就更加缓慢。
数据显示,7月份时全国能繁母猪的数量为4271万头,是正常保有量的104.2%,仍然处于正常保有量区间的偏高位置。
到了下半年,理论上消费预期要好于上半年,所以去化也就更加缓慢。
再加上二次育肥以及冻品库存高企,总体猪肉供应压力不小。
一边是消费不及预期,一边是供应压力不小,猪价旺季不旺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那么,猪价还能涨吗?
这是个关键问题。
新农观认为,接下来的猪价很可能会进入到持续震荡的模式中,即供应和需求博弈,看谁占主导。
当供应当主导时,那么猪价就会走跌;而当需求占主导时,猪价就会上涨,并且供需可能会来回交替,所以猪价也就来回震荡。
但四季度到底是全年消费的高峰时期,所以随着需求缓慢增长,猪价或也会呈现出缓慢爬坡的状态,只是涨幅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