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措施

猪病防治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措施已关闭评论

母猪繁殖障碍是指因某种原因导致母猪发情异常或屡配不孕、流产、死胚与死胎、畸形胎、早产、弱仔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已成为当前规模化猪场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养猪生产实践中,要分析原因,强化管理,对症防控,降低因此给猪场带来的损失。

1 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指征

1.1 母猪发情异常或屡配不孕

一般来说,后备母猪超过8月龄、经产母猪断奶10d后不见发情,就称为发情异常。如果母猪食欲略减,出现鸣叫、不安的现象,外阴部虽未见明显变化,但人工授精可正常受孕,为隐性发情;母猪虽有发情表现,但卵泡不发育,为假性发情;母猪发情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的发情期限,甚至持续10d以上,为持续发情;母猪出现短时发情,但数天后再次出现发情,为断续发情。隐性发情、假性发情、持续发情、断续发情等均属发情异常。

母猪虽能正常发情,但屡次配种不能受孕。母猪过肥、运动不足、日粮营养失衡、雌激素分泌不足、霉菌毒素中毒、繁殖障碍性疾病等均可导致母猪不发情或不排卵,最终导致屡配不孕。

1.2 流产

母猪的孕期因品种不同略有差异,平均是114d,提前或延后7d分娩属正常现象。母猪未到分娩期,妊娠过程中断,胎儿不足月就提前娩出,娩出的胎儿或已死亡,或不久死亡。

如果流产发生在母猪怀孕早期(妊娠30d内),因胚胎尚小,死亡后不排出体外而被母猪子宫吸收,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可见从阴门流出污秽的液体,并出现不规则的再次发情,这种情况常称为隐性流产,多见于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等传染病;母猪妊娠107~112d,已临近正常分娩发生的流产,常见于经典型蓝耳病,称母猪晚期流产。有时,母猪在妊娠期间,部分胎儿死于腹中,其他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母猪在正常分娩时一同娩出死胎,此时的死胎因已死亡,水分被母体吸收,多为木乃伊胎;如果妊娠期间胎儿死亡过多,母猪可出现正常分娩症状,并娩出死胎,同时阴门流出污秽、恶臭液体和组织碎片,严重者会因败血症而死亡。

1.3 死胚与死胎

在母猪妊娠35d之内,胚胎骨骼未形成钙质前死亡称死胚,妊娠母猪可在正常发情期稍后几天重新发情。妊娠35d以后,胎儿骨骼开始钙化形成钙质,此后胎儿死亡称死胎。死胎如果发生在妊娠中期,胎儿体内水分被母体吸收而成木乃伊胎;如死胎发生在妊娠后期特别是临产期,则可见胎儿眼窝下陷,且较同窝活仔明显偏小。

1.4 畸胎

母猪产出形体异常、千奇百怪、惊怵骇人的仔猪,且多已死亡;有时也能见到个体较正常大1~2倍的畸胎。

1.5 早产和弱仔

妊娠母猪不足月、提前15d以上产出活仔猪的现象,称为早产。早产的胎儿多表现体重小、营养状况不良、活力较差。妊娠母猪正常分娩,但新生仔猪部分或全部活力很差,无法站立,不能自行吃乳或拱奶无力,或呆立、哀鸣、颤抖,或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d内死亡。

2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因素

生产实践中,母猪繁殖障碍是个综合征,多以症候群的形式的出现,病因复杂,包括传染性因素(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和非传染性因素。

2.1 病毒性因素

2.1.1 流行特点

从发病季节上看,在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其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多发于蚊虫活动猖獗的7-10月份;猪伪狂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其他繁殖障碍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发病年龄上看,细小病毒病多发于初产母猪;钩端螺旋体病幼猪多发;弓形体病以3~4月龄的猪发病为主。其他繁殖障碍性疾病不同年龄段均易感,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从传播途径上看,猪细小病毒病通过接触污染源、胎盘和精液传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则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传播;猪蓝耳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猪瘟经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

2.1.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一旦感染,猪场死淘率明显上升。本病以哺乳仔猪突然发热、呼吸加快,断奶仔猪高死亡率,肥育猪出现典型肺炎,公猪不发生睾丸炎为主要特征。

目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表现不稳定,不同类型猪感染后会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症状复杂。大批母猪出现41℃以上持续高热、厌食,怀孕后期母猪出现30%以上流产或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流产后母猪发情异常;仔猪断奶后7~14d、40~50d呼吸道症状明显,呼吸困难,喘鸣,腹式呼吸,有时表现震颤、划水等脑炎症状,断奶前死亡率高;种公猪厌食、呼吸困难、性欲低、精液质量差;青年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此外,病猪耳、四肢皮肤、背部锈斑,眼屎泪斑、眼睑红肿、被毛粗乱等症状普遍存在;有些育肥猪80日龄后可再次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因免疫抑制而常并发感染疥螨、胸膜肺炎、链球菌、萎缩性鼻炎、膀胱炎等,预后不良。

(2)猪伪狂犬病(PR):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均易感。伪狂犬病成年病猪临床症状轻微,但妊娠母猪感染后,伪狂犬病病毒可穿过胎盘屏障并导致胚胎、胎儿死亡,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以产出大小相似、新鲜的死胎多见,流产率可达20%~50%。仔猪尤其是1周龄以内的初生仔猪感染后症状严重,高热、呼吸困难、呕吐、腹泻、震颤、抽搐、昏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口吐白沫;若神经症状出现于发病初期,死亡率可达100%。青年猪症状较轻,病死率低。公猪发生睾丸炎。

(3)猪流行性乙型脑炎(JE):初产母猪多发;病猪多表现神经症状,高热稽留,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妊娠母猪感染后常突发性流产或早产,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脑组织液化,脑室积水;也有木乃伊胎或弱胎,胎儿大小、形态不等。流产后母猪体温、食欲逐渐恢复正常。患病公猪于发热后常常发生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一般是正常大小的0.5~1倍,偶有个别病猪的睾丸缩小、变硬,丧失生产精子的能力。

(4)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PCV2是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体,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和育成期的仔猪,特别是5~12周龄的仔猪。PCV2感染母猪可引起延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产出颤抖的仔猪,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

(5)猪瘟(CSF):有猪瘟流行史的猪场,感染猪瘟病毒后常表现持续感染型。感染猪只本身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猪只长期带毒和向外界排毒,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并使胎儿和仔猪长期带毒。这种先天性感染常导致母猪流产、早产,产出畸形胎、木乃伊胎、死胎、弱胎以及产出颤抖的仔猪。看似健康的仔猪,因先天已经感染猪瘟病毒,大部分仍会在产后1周内发病,也有些于20日龄后发病,表现呼吸困难、腹泻,死亡率升高,多在15~30日龄因急性猪瘟而死亡。剖检病死猪,腹腔积液,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花纹,回盲口扣状肿,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有针尖样出血点。

(6)猪细小病毒(PPV)病:妊娠母猪往往没有明显征兆就出现流产、早产,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活力差。妊娠低于35日龄时感染,表现出不规律的反复发情或屡配不孕,胚胎重吸收,母猪腹围减小;妊娠30~60日龄时感染,胚胎木乃伊化,母猪流产,羊水等液体被母猪吸收,母猪腹围减小;妊娠60~70日龄以上的母猪感染,胎儿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长期带毒,个别仔猪体弱、活力差。剖检,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不同日龄木乃伊胎、流产胎儿大小差异明显。

2.2 细菌性因素

2.2.1 流行特点

从发病季节上看,猪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等无明显季节性;猪钩端螺旋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节多发,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猪附红细胞体病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高温高湿、吸血昆虫活动频繁的夏秋季节,在冬季相对较少发病。

从发病年龄上看,幼猪对布鲁氏菌病有一定的抵抗力,5月龄以下的猪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性增高,一般头胎母猪的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及年龄的猪群都可感染衣原体病,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最易感;猪钩端螺旋体病流产型多发于母猪妊娠期,而急性黄疸型多发于育肥阶段,水肿型多发于仔猪阶段。

从传播途径上看,猪布鲁氏菌病通过消化道、皮肤创伤、交配传播;猪衣原体病即可通过粪尿、乳汁、胎衣、羊水等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由飞沫、尘埃,经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交配感染,同时,蝇、蜱可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经过皮肤、黏膜、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或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传播;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蚊蝇、疥螨)叮咬直接传播,舔食伤口、交配、注射针头等也可间接传播。

2.2.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猪布鲁氏菌病:母猪感染布鲁氏菌病多数呈现隐性,少数表现典型症状。如果流产发生在妊娠期前3周,胚胎多被母猪吃掉,常不被发现。流产多发生在怀孕的第30-50天或第80-110天,流产前,多数母猪表现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因胎盘化脓,有时可见从阴道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少数母猪流产前见不到明显的症状。流产的胎儿为死胎、弱胎,少见木乃伊胎,母猪常因胎衣不下、子宫炎而影响配种。第一次流产高潮过后,再次配种仍能怀孕,重复流产的较少。公猪主要症状是睾丸炎和附睾炎,公母猪均可出现慢性关节炎,跛行。

(2)猪衣原体病:妊娠母猪感染后,往往不见任何先兆(与猪细小病毒病相似),就在临产前几周(妊娠期100~104d)发生早产,产下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即便活下的仔猪,也因体弱、初生重小、无力拱奶而在出生后不久死亡。初产母猪发病率高,有时可达40%~90%。公猪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有时可伴有慢性肺炎。

(3)猪钩端螺旋体病:母猪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呈急性经过,主要表现短期发热、流产,死胎腐败,弱仔存活率低,但少见木乃伊胎;部分猪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及抽搐、摇摆、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有时母猪因子宫感染导致胚胎存活率低而出现返情现象。

(4)猪附红细胞体病:母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表现。急性感染病例持续高热,体温升高到40~42℃,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母性差,受胎率明显降低。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黄疸,生产性能明显减低,妊娠母猪常有流产,产死胎、弱胎,不发情或无规律发情、屡配不孕等。

2.3 寄生虫性因素

猪感染弓形体病后,表现为高热稽留,呼吸困难,下痢呕吐,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身体下部及耳部大面积发绀或出现淤血斑;妊娠母猪还可出现无症状性流产、产死胎、畸形胎。

猪冠尾线虫病(肾虫病)在我国南方常呈地方性流行,轻症仅表现营养不良,受胎率低;重症病猪弓背,后躯无力、强拘,走路摇摆甚至站立困难;母猪乏情、难受孕或流产,尿黏稠,含有絮状物。

2.4 非传染性因素

2.4.1 原发性因素

主要来自母猪遗传和自身的原因。繁殖过程中,过度近交可导致一些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畸形和幼稚病的机会增多;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或异常,卵巢、输卵管系膜肿胀,持久黄体,子宫内膜炎等,均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母猪不发情、假发情、断奶母猪迟发情、难受孕等。

2.4.2 霉菌毒素中毒

玉米等饲料原料、成品全价饲料贮存不当,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导致母猪中毒。

猪是对霉菌毒素最敏感的牲畜。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猪的雌激素效应,导致母猪外阴红肿,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假发情和假孕,有时还会出现滞留胎,产下的仔猪畸形及八字腿增多。黄曲霉毒素中毒可使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卵巢畸形、子宫扩张,延长母猪发情周期,产弱仔和死亡的仔猪;抑制公猪精子蠕动,影响精液品质,降低母猪受胎率。

2.4.3 营养因素

日粮配合不当,成分比例失调,导致营养缺乏或过剩,母猪过瘦或过肥,影响母猪发情受孕。营养不良,母猪过瘦,影响母猪卵泡正常发育,导致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安静排卵或卵泡囊肿;营养过剩,母猪过肥,卵巢周围因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导致机能减退,后备母猪不发情、不排卵、不受孕,或孕早期胚胎死亡;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过多或过少,母猪代谢失调,导致发情异常、流产、死胎等。

2.4.4 管理因素

母猪生活的小气候条件差,如冬季寒冷、夏季闷热,环境肮脏,阴暗潮湿,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空气污浊,时常受到噪音、惊吓、鞭打应激,都会导致母猪繁殖能力下降。

3 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措施

3.1 有效的免疫接种

在做好早期诊断的同时,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猪病毒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种类和流行特点、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有效抗体的时间和免疫期长短等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计划,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选用质量合格的疫苗,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而且要按操作规程细心操作。

3.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疫苗免疫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稳定猪场,在保障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种猪使用灭活疫苗免疫,仔猪和后备种猪实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不愿引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的猪场,也可只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免疫。同时,要做好后备母猪的免疫驯化和入群检测。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不稳定猪场,可以采用药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的控制策略,可以采取2次疫苗免疫,中间间隔14~21d(或更短)+部分清群的方法,之后进入常规免疫。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阴性猪场,在保障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以不进行疫苗免疫,也可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免疫。

3.1.2 猪瘟疫苗免疫

一般情况下,种猪一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次免疫接种猪瘟细胞苗4~6头份,或2头份猪瘟乳兔组织苗,或1头份猪瘟脾淋苗。母猪在配种前免疫1次。在猪瘟疫区,为控制仔猪早期感染,应进行超前免疫,即在吃初乳前免疫用细胞苗1头份。

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在妊娠期间接种猪瘟疫苗,以防经胎盘感染胎儿,除非在面临猪瘟疫情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急免疫接种;不使用失真空或接近失效期的疫苗。

3.1.3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免疫

接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要选弱毒疫苗,用专用稀释液稀释,不要使用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猪场,蚊虫开始活动前1~2个月(即4-5月份),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对4个月龄以上猪进行免疫接种;为了给母猪提供对细小病毒病的坚强免疫力,每次配种前都要进行一次免疫,尽可能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分2次注射,以避开体内已存在的被动免疫力的干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细小病毒灭活苗的首免日龄要在150日龄以上,间隔3~4周,再加强免疫1次。

3.1.4 猪伪狂犬病的疫苗免疫

种猪场可选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而在商品猪场则可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规模化猪场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掌握猪群母源抗体水平,不断优化免疫方案;定期进行病毒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及时淘汰和消除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病猪。

3.2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2018年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以来,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也对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2.1 场外生物安全要点

做好场外生物安全的目的是把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毒挡在场外。因此,要重点管好人、车、物、猪。所有人员进场前,都要求不准接触各种病猪等风险因素,洗澡、更衣、隔离、消毒后方可入场;车辆进场前,清洗、消毒、晒干,经大门口消毒通道;进场物资须经多次消毒、静置处理后,经专用通道入场;引进种猪必须经过隔离饲养,经严格检测安全后,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和驯化。

3.2.2 场内生物安全要点  

做好场内生物安全的目的是把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毒控制在第一感染点。场内实行分区管理,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要分开,并以实体墙隔断;场区内净道、污道分开,各行其道,不准交叉;不交叉使用工具,不跨区作业,非必要不串圈,必须跨区作业和串圈时必须更衣、换鞋、淋浴、消毒;不使用通槽饮水,使用单个饮水乳头,饮用深层地下水或自来水;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并认真实施;对猪日常产生的粪尿及时清理,集中运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母猪的排泄物及流产胎儿、死胎、胎衣等,集中收集填埋或焚烧,严禁随意丢弃;同时做好场内防蚊蝇、灭鼠等工作,严防野狗、野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猪舍。

3.3 给母猪提供舒适的小气候环境

给母猪提供安静舒适的小气候环境,是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病的基础。应当按照母猪的生理、当地气候特点、养猪场户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通风和热能,设计建造经济实用的母猪舍。一般要求母猪舍冬暖夏凉,夏季能开窗通风、冲凉降温,冬季能取暖保温,最理想的舍内温度保持在18~20℃;周围环境安静,无噪音。

3.4 加强饲养管理

给不同阶段的母猪分别提供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不同时段需要的优质、无霉变的全价日粮,并科学饲喂。一般要求,后备母猪全价日粮中粗蛋白含量不低于15%,赖氨酸含量约为0.7%,并含有较高水平的钙(0.82%)和磷(0.71%),配种后适当限饲,72h内喂食量不超过2.0~2.5kg/d,否则会引起胚胎的早期死亡。

母猪配种后有3个时期,不要提供高能量、高蛋白日粮:(1)配种后3d,母猪摄入高营养日粮,可导致受精卵早期死亡;(2)配种后8~25d,母猪摄入高营养日粮,可导致着床失败,最终母猪空怀比例升高,产仔数少;(3)妊娠中期的70~90d,如果喂给高营养日粮,会导致母猪乳腺发育不良,影响产后泌乳性能,降低仔猪存活率。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复杂,各地区之间病原和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临床表现共性特征多,个性差异不明显,加上近年来多种猪病混合感染严重,给临床确诊带来很大麻烦,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很大。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本地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全面分析,综合把握,才能有效预防控制,真正降低损失。

文/袁磊 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

文章来源:今日养猪业杂志2023年1期

weinxin
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关注公众号【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扫一扫,随时看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