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非洲猪瘟变异株监测技术指南(附危害)

猪病防治养猪场非洲猪瘟变异株监测技术指南(附危害)已关闭评论
为指导养猪场做好非洲猪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特别是变异株感染情况,提升非洲猪瘟防控能力,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非洲猪瘟变异株的定义

非洲猪瘟变异株包括基因缺失株、自然变异株、自然弱毒株等,与2018年传入的非洲猪瘟毒株相比,该类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致病力等发生明显变化。生猪感染该类毒株后,潜伏期延长,临床表现轻微,后期可出现关节肿胀、皮肤出血型坏死灶,感染母猪产仔性能下降、死淘率增高,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与传统的流行毒株相比,生猪感染该类毒株后排毒滴度低、间隙性排毒,难以早期发现。

二、监测方法

(一)加强临床巡视

时刻关注猪场各个环节猪只异常情况,想方设法提升饲养人员责任心,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嗜睡、轻触不起、采食量减少,发热、皮肤发红、关节肿胀/坏死、咳喘、腹式呼吸,育肥猪死淘率增高,母猪流产或出现死胎/木乃伊胎等可疑临床表现时,应第一时间采样检测。
 
(二)改进主动监测
 
每周对猪群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在猪群进行疫苗接种、转群、去势,或母猪分娩后,应进行采样检测。猪场出现风险暴露或周边猪场出现感染时,按需进行采样检测。
 
(三)抽样策略
 
对可疑猪的同舍和关联舍猪群,采集深部咽拭子和抗凝血,进行病原检测,必要时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对可疑猪及临近猪接触的地面、栏杆,以及舍内人员接触的物品等,采集环境样品进行病原检测。病原检测如果混检,建议混样数量不超过5个;抗体检测不得混样。
 
(四)样品选择
 
对可疑猪,按检出概率高低排序,依次采集深部咽拭子、淋巴结(微创采集)、前腔静脉抗凝血(EDTA)或尾根血、口鼻拭子。
 
对分娩母猪,应采集脐带血、胎衣;对死胎和流产胎儿,应采集淋巴结、脾脏等组织样品。
 
对病死猪,优选采集部位为淋巴结、脾脏、骨髓和肺脏。
血清样本,按常规方法制备。
养猪场非洲猪瘟变异株监测技术指南(附危害)

三、检测方法
 
(一)病原检测方法
 
采用非洲猪瘟病毒(P72/CD2v/MGF)三重荧光PCR方法检测核酸,详见“农办牧〔2020〕39号”附件《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与基因缺失株鉴别检测规范》。必要时可测序鉴别。
 
(二)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间接ELISA、阻断ELISA等方法检测抗体水平,详见《非洲猪瘟诊断技术》(GB/T 18648)。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

附件:非洲猪瘟变异毒株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巨大、YQ复杂化、后患无穷
1.病毒隐敝性强、感染和排毒不规律,难于监测与检测;
2.严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生长育肥慢性病例增多;
3.临床症状不典型,当发现时为时已晚,清除难度大、精准清除更难、需全场清除、复养难度大;
4.传播范围广、污染面大(猪、屠宰场、养殖场及其环境、运输工具、饮料、饮水、用具、食材);
5.暂无有效可用疫苗。
非瘟病毒野毒和变异株(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后的各症状时间点
1.在0~19天症状时有时无,难以精准监测;
2.25~45天出现病毒血症;
3.45天左右形成抗体;
4.在180天后抗体仍可持续。
难以做到精准清除,发现过晚时只能全场清除。复养难度大。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结构更为复杂,病毒蛋白众多、免疫原性成分与致病和毒力基因不清楚。而且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病毒性传染病,而且它的自然传播速度慢,并不容易传播,且对热和消毒剂敏感,所以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的威胁并非病毒本身,而是人类如何应对病毒,确切的讲是人类在养猪时行为不当造成的。
目前来讲,通过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是最有效的、成本最低的防控手段。比如:建立洗消中心。但人员管控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所有员工回场衣物必须放置在场外,不可进场。

weinxin
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关注公众号【猪价行情信息】
微信扫一扫,随时看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