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消息称,有关部门欲引导生猪养殖端理性出栏,提出包括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不鼓励卖二次育肥生猪等措施
猪价持续回落,生猪二次育肥面临“禁令”疑云?
2025年,环保监管力度持续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成为重点整治领域。多地养猪场排污事件频发,引发公众关注,同时各地相关部门也主动出击,加大排查与执法力度,形成“舆论监督+行政监管”的双重压力。
今年以来,福建泉州罗溪镇垵内村、江西上饶鄱阳县、湖南资江干流桃江段、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溶洞以及广西横州市校椅镇那罗村等地,均曝出养猪场排污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些事件中,养殖场或因设施不完善,或因违规直排,导致水源污染、蚊蝇滋生,甚至影响村民健康。例如,广西横州市的三个大型养猪场年出栏上万头生猪,其违法排污行为导致附近水源严重污染,村民在污染最严重时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
面对此类问题,多地政府迅速响应。福建泉州涉事养殖场被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江西上饶鄱阳县的养殖场在排查后进行了卫生处置和排污设施升级;湖南资江干流桃江段的非法直排行为被立案调查;湖南张家界慈利县则对三家涉事养殖户立案,并持续开展清理与水质监测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环保部门主动加强排查与执法。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省出动执法人员9000余人次,检查畜禽规模养殖企业3296家,行政处罚117家,另有21起案件仍在调查中。大连市生态环境局也公开通报了“袁某未及时处置畜禽废弃物案”,涉事养殖户在整改后已将粪污用于果园施肥。作为养猪大省,广西2024年查处了83家环保违规猪场,并在2025年5月通报了第三批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均涉及畜禽养殖粪污直排、渗排、偷排等行为。
这一系列事件与行动,反映出规模化养殖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型养殖场虽提升了产能,但粪污处理设施的滞后性一旦导致违规排污,便会对水源、土壤造成严重影响。而中小养殖户则因环保意识薄弱、设施简陋,易成为污染盲区,监管难度较大。此外,公众参与监督的强化,如自媒体、村民举报等,也倒逼地方快速响应,形成了“曝光-整改-问责”的闭环。
展望未来,环保风暴已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多地正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如还田施肥等,并强制要求设施升级。然而,养殖业作为民生行业,仍需在环保与生产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一刀切”关停影响市场供应。2025年的环保行动表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既要严打违法排污,也需政策扶持与技术推广,以推动行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