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刚过了没几天,猪市就坐不住了。
一方面是情绪。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即便大家都知道,但也仍然阻挡不了历史的脚步,看涨的情绪依然高涨。
另一方面是价格。
既然是看涨,自然要有看涨的操作了,具体就是产能去化开始变慢,并且二育现象开始增加。
本来年后是猪肉消费的淡季,所以基本上能在年前出栏的也都在年前出栏了,不会硬等到年后,所以年后虽然是淡季,但是出栏压力也不大。
而去年年末的疫病也确实使中大猪的数量有一定减少,于是到了今年3月以后,生猪供应压力也有所减轻。
所以虽然需求依然不旺,但供应压力也小了,再加上二育等情绪上升,这猪价也就这么又涨了起来。
涨归涨,这个涨也有特点,就是大猪涨得要更猛。
比如说当前中大猪价格已然涨到了8-9元/斤,并且势头还挺猛,而带动着标猪价格也跟着上抬,于是就形成了猪价频频上涨的局面。
但是还是那句话,猪市的风险并未消失,或者说这么一来,反而风险更大了。
为什么呢?
第一,产能,产能,还是产能。
重要的事情说3遍,但现实的情况是,说30遍,300遍可能也还是那个样儿。尤其是到了当前,产能差距已经变小后,这个时候想再去产能往往是最难的。
但是产能高位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尤其是农业农村部新发布了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后,将全加能繁母猪产能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后,意味着当前产能不仅是高位,而且仍然是十分庞大的。
所以去产能的压力仍然不小。
但这个问题依旧会被大家忽视,因为在过去两年多以来,去产能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淘汰,而被迫淘汰的多是中小散户们。
但现在随着中小散户们的淘汰,养殖集中度越来越向大企业集中,这时谁也不愿意主动去化而为他人让出市场,所以这一轮的产能去化会更加艰难,或者更加惨烈。
第二,需求仍然是硬伤。
这两年来,在生猪市场除了产能以外,另一个硬伤就是需求低迷。即便到了今年,恐怕仍然难逃这个怪圈。
有人说,猪肉需求在增长呀,这个没错,但要看和谁比。
就比如去年来说,猪肉消费确实在恢复,但是要知道这个恢复是基于疫情期间的消费水平来说的,也就是说,这个比较的对象本身基数就不高,所以整体虽然需求在恢复,但是与往年水平相比仍然是不及预期的。
而消费这个事,我们之前也说过,影响猪肉消费的除了宏观经济及收入以外,消费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想要全面恢复恐怕也不是易事。
第三,二育带来的行情波动。
既然供和需都没有出现太大波动,那么总行情按说也仍然变化不大。但是风险却来自于二育对行情节奏的搅动。
回想去年,分别 4月以及七八月的时候,猪价出现了波动,尤其以七八月波动为甚,但是波动过后,给市场带来的却是更大的风险,即前期的上涨没能成为猪价的推动剂,反而为后续供应带来了更大压力。
这主要原因就是二次育肥。
二次育肥阶段性地改变了前期的生猪供应,使得供应相对缩紧,但是后期到了该出栏的时候,市场需求却接不住,于是供应激增,导致猪价大跌。
至少目前来看,今年这个风险是依然存在的。
所以虽然猪价上涨,但要警惕昙花频现,同时更要警惕后期的风险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