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原:
能导致猪高热的病原较多,常见的有猪瘟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流感病毒以及乙脑病毒为代表的病毒类病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丹毒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代表的细菌类病原,弓形虫为代表的血液寄生虫类病原,附红细胞体为代表的立克次氏体类病原等。
一旦感染,大多会形成病毒血症或菌血症,或在定植部位释放致热源,造成体温升高,引发机体代谢加强,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流行特点:
1、YQ流行区域广,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南等多个省市均有猪场发病。
2、YQ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个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2~5天波及全群,10天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
3、YQ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不仅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而且在春、秋、冬季均可发生。
4、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发病猪的体重一般在10~80千克,主要为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很多猪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情况也十分严重。
5、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病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80%,甚至接近100%。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死亡率可达10%左右,有些新建猪场母猪死亡率达到30%,甚至70%;流产率在10%~40%左右。
6、没有严格封闭猪场、不重视消毒、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保健的猪场发病严重。但在许多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很好的大中型猪场同样发病严重。
7、饲养管理不善、从场外购进猪苗饲养、猪舍通风不良、隔热效果差、饲养密度高、栏舍低矮、饲料质量较差、不重视霉菌毒素危害的猪场发病率及死亡率更高。
8、抗病毒和抗菌素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乱用药物和疫苗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
发病规律:
●病程较长,一般在5天~20天,病死率很高。
●猪场防疫不重视、保健观念差会首先发生,而且损失比较惨重。
●一般体重在80公斤上下的育肥猪首先发病,之后母猪发病,也有断奶后的仔猪发病。
●一般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乱用药的猪场患猪死亡率更高,尤其是乱用退烧药的猪场损失最大。
发病症状
1.临床特点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5℃,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
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
病猪死亡后多呈急性败血症变化;
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全身抽搐而死。
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
2、病理特征:
- 所有病死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肺肿胀、变硬,
- 肺部呈现斑驳状褐色病变(大理石样),
- 有化脓灶,
- 有肺小点出血,
- 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
- 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或则呈黄土色、质脆;
- 部分病死猪肾肿大,颜色变深,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瘀血现象;
- 部分病死猪肾肿大,
- 颜色变深,
- 呈褐色或土黄色,
- 质地较脆,
- 有瘀血现象;
- 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
- 部分病猪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 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
- 部分病猪脾脏肿大,质脆。
预防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最有效”的防控高热病的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比如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提供合适的猪舍温度和湿度、加强猪舍通风保证空气质量等工作的落实都可以有效预防高热病的发生。
(二)加强消毒
传染病的传播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大要素,而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和清除传染源的重要方法,在周围有YQ存在时要求猪舍一周消毒两次,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需求,选择不同的消毒剂。
比如:碘制剂(聚维酮碘)对多种细菌、病毒、甚至芽孢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所以碘制剂可用于皮肤、伤口消毒,也可用于车辆、用具以及猪舍空栏的消毒;醛制剂(戊二醛),对多种细菌、病毒、芽孢都有不错的效果,可用于环境消毒;季铵盐类,腐蚀性较低,安全性较高,无刺鼻气味,所以多用于带猪消毒,车辆、器具、空栏等的消毒;火碱,消毒效果好,但是有腐蚀性,主要由于猪舍大门处车辆轮胎的消毒。
(三)做好灭蚊、蝇、鼠、驱虫工作
猪场中的蚊蝇、老鼠等都是多种疾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灭鼠、杀虫可以降低猪场内老鼠、蚊蝇的数量,从而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四)药物预防
根据临床发病特点总结发现仔猪断奶时、育肥猪转群时、母猪围产期共三个时期发病率比较高,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预防。
因为多是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所以选择药物时应在符合抗生素配伍禁忌的条件下尽量扩大抗菌谱。
治疗措施:
传统的高热病治疗方案是只要猪一发热便立即使用退烧药,这是个严重的用药误区。机体发热是免疫机能启动和病原作斗争的一种表现,机体发热的目的是为了抑制病原的繁殖,因为病原繁殖过程中需要酶参与代谢,如果机体发热,这些酶的活性就会受到影响,进而繁殖也会被抑制,虽然发热正常细胞代谢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利大于弊。
退烧药是在长期高热不退时才使用,长期高热会使机体正常细胞代谢受抑制时间过长,矛盾就会现转化,弊大于利。因此,临床一定要分阶段正确用退烧药。
治疗该病时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有人认为病毒类感染无需抗生素,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抗生素虽然不抗病毒,但病毒感染后容易导致机体免疫降低、组织细胞受损,为细菌病的感染提供可乘之机,抗生素使用可起到预防继发感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