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外种母猪的饲养技术
适宜的饲养管理能使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养猪发达的国家将每年每头母猪的产仔数由16头提高到22头或更高,这一成绩的取得措施是多样化的:(1)遗传改良:英国培育的高产母系是引入我国高产的太湖猪(梅山猪系)的基因进入猪群,从而使这些母猪每头每年产仔猪达到30头。(2)繁殖技术:延迟配种年龄,如丹麦高产系的长大系或长白系母猪配种年龄推迟到9月龄、160 kg体重,能提高活产仔猪数和减少母猪泌乳期体重的损失,有利于断奶后及早发情配种。(3)饲养技术:通过改善日粮配方,对提早断奶的仔猪采用液态乳制品饲喂,对吃过初乳的仔猪,做到你想几天断奶就能几天断奶。在丹麦和其他欧洲国家,采用复杂的交叉寄代养方案,有时通过“代养”母猪,延长其泌乳期,用以哺育多出来的仔猪。(4)改善环境设备:全自动控制猪舍环境设备,保证了不同时期仔猪所需要的适当温度。改善分娩架,欧洲白色猪的母性较差,没有固定分娩架,出生的存活仔猪死亡率可上升至30%。根据母性这一特点,英国对分娩架设计进行改造,如使用红外线光束,来确定母猪何时站立或卧下,并与冷空气鼓风机连线,鼓励仔猪离开“压死区域”。荷兰一家公司,对分娩架设置一个气动系统,当母猪站立时,垫子压力释放,仔猪教槽区的围栏迅速下降,距地面大约12~14 cm,仔猪在教槽区范围内不能再漫步到母猪身边,当母猪躺下后,压垫再被激活,仔猪和母猪区块的平面恢复等高,然后仔猪又可以安全接近母猪和安全吸食母乳。[5]但是,有些设备在我国一时还达不到,只能在仔猪出生后3~5 d内实行24 h监控,以减少仔猪被压死的机率。
5.1 母猪分胎次饲养
这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工厂化猪场的饲养方式,即将1、2胎的低龄母猪集中在一个栏舍饲养管理,3胎以上的经产母猪集中作为经产生产线,对初产生产线和经产生产线的母猪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因为初产母猪在怀孕和哺乳阶段对粗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要求更高,而头胎猪自身抗体水平偏低,往往成为疾病的易感群和传染源。所以分胎次饲养,主要是切断不同年龄猪群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蓝耳病的发生机率。分胎次饲养存在的问题有:易使栏舍时空时紧,猪群周转不通畅,母猪难产多,饲养员工作量比经产母猪生产线大。[4]实行分胎次饲养的猪场,后备猪头数必需过百,还要有专用的栏舍和产房,因此只有在生产工艺系统性和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才能有效地在大型猪场采用。
5.2 后备母猪营养要适中
后备母猪在体重达50 kg时应换用后备母猪饲料。90 kg以前实行自由采食,90 kg以后至配种实行限饲,此时日喂精料2.5 kg左右,分2次饲喂。外种后备母猪每千克饲粮所含的营养也较高:消化能:13.17 MJ/kg;粗蛋白:16%~17%,赖氨酸0.85%,微量元素需要量:钙0.95%、总磷0.8%、食盐0.40%、铁100 mg/kg、铜15 mg/kg、锌150 mg/kg。维生素需要量:维生素A 12000IU,维生素D 1500 IU,维生素E 120IU,维生素K 3 mg。值得指出的是,此处介绍的标准适合外种瘦肉型后备母猪,对外种瘦肉型猪每千克饲粮所含养分都高于中国瘦肉型猪饲养标准。
5.3 减少妊娠早期胚胎死亡
养猪生产中,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胚胎期死亡率高。初产母猪排卵数可达19枚,受精率在90%以上,若受精卵都得到发育,平均产仔数应在14头或更多,但实际母猪的产仔数为10头左右,可见妊娠早期胚胎死亡率高是影响母猪产活仔数的主要因素。因此,减少初产母猪妊娠早期的胚胎损失是增加产仔数,提高母猪终身繁殖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配种前较高营养水平会提高初产母猪的排卵数和卵母细胞质量,配种前14 d日喂量增至3.5~3.75 kg,但配种后若继续高水平饲喂反而会降低胚胎存活率。配种后应立即恢复到每天饲喂2.0 kg 左右,这样可以避免高能量饲喂影响受精卵着床。减少饲喂量是从配种后的第一天开始,因为配种后3周内,受精卵形成胚胎几乎不需要额外营养。母猪配种后,对过肥的母猪妊娠初期由一天两次喂料,甚至可改为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