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背景后备种猪入群蓝耳病控制方案

不同背景后备种猪入群蓝耳病控制方案已关闭评论
不同背景后备种猪入群蓝耳病控制方案
引种就是引风险,这句话仍不过时。在“防非”的大势下,猪场防控蓝耳病的压力一点都没有减小。蓝耳病因为其毒株的特点,防控要点比较复杂,如何找到一头合适本场的后备种猪,顺利完成引种?这需要详细地调查、了解和分析引种场及本场的疫病状况,选择针对性的引种方案。
 
猪场由于生产需要,每年都会有后备种猪进入基础母猪群中,尤其是实施批次化生产的猪场,猪场每年种猪更新率在25%~40%。在这个过程中,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等疾病很容易跟随后备种猪入群造成本场猪群不稳定,甚至死亡等。有的表现为后备种猪发病,有的表现为本场种猪发病不稳定。这就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评估、落实,以达到猪群平稳入场混群的目的。
 
1 后备猪混群面临的问题
 
针对后备种猪混群前的猪病防控,目前很多猪场采用的是驯化、疫苗接种、药物保健等方案。当前,针对蓝耳病的防控,猪场普遍面临着以下问题:
 
(1)蓝耳病阴性后备猪进入阳性场很容易导致后备猪暴发疾病,造成后备猪发病死亡,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等,初生仔猪先天感染蓝耳病野毒,产生免疫抑制,细菌感染压力增加,疫苗免疫效果不好,保育猪PRDC(猪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严重。
 
(2)如果蓝耳病阳性后备猪进入阴性场,会造成阴性场快速转阳发病,经产母猪厌食、发烧、流产、产死胎,初生仔猪死亡率增加,损失巨大。
 
(3)如果蓝耳病阳性后备猪进入阳性场,会担心两个猪群携带的蓝耳病病毒毒株不一样,毒力也不一样,混群后即使进行基因测序,在选择疫苗上也很难操作。并且,两个毒株混群后会在细胞内进行基因片段互换、变异,形成新的毒株,很多猪场因此造成猪群不稳定发病。
 
(4)目前很多所谓阴性种猪是在某些阶段下没有检测到核酸,但是抗体阳性,S/P值仍较高。如果这些假阴性后备猪群进入阴性猪场,很容易在应激情况下再次释放肺组织内、淋巴组织内的病毒,进入血液、唾液、皮毛,扩散到周边环境,让原来猪群快速转阳。目前这样的案例在猪场非常多见。
 
2 相关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在进行方案讨论之前,需要对一些目前我们经常讨论的专业术语进行名词解释。
 
(1)蓝耳病抗原阴性猪:指猪体内组织、细胞、血液内均不存在蓝耳病活病毒(包含疫苗活毒),不会散毒的猪。
 
(2)蓝耳病双阴猪:指猪体内组织、细胞、血液内均没有蓝耳病活病毒(包含疫苗活毒),不会散毒,同时血液中N蛋白抗体也没有,检测抗体为阴性。
 
(3)蓝耳病阳性猪:指猪体内组织、细胞、血液内存在蓝耳病野毒或者疫苗毒,核酸检测阳性,N蛋白抗体阳性猪。
 
(4)蓝耳病双阴场:指猪场内所有猪都是蓝耳病双阴猪,抗原抗体双阴,环境检测也是核酸阴性。
 
(5)蓝耳病单阴猪场(常称之为“蓝耳病阴性场”):指猪场内没有蓝耳病抗原阳性猪,没有蓝耳病病毒,检测体内组织、细胞、血液、唾液、脐带、仔猪阉割睾丸液、精液等均没有蓝耳病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猪场,有可能N蛋白抗体是阳性,但是S/P值不会超过2.0;有的N蛋白抗体低于0.4。
 
(6)蓝耳病阳性场:指抗原抗体均为阳性的猪场,猪体内组织、血液、唾液、仔猪阉割睾丸液、精液、脐带血等可以检测到蓝耳病病毒,血液检测N蛋白抗体阳性的猪群。
 
3 猪场引种步骤
 
3.1 病原谱调查
 
了解对方引种猪场各方面的健康情况,了解其发病的既往史和现在动态,做流行病学分析,对各个病原进行调查,做抗原抗体检测,为引入猪群做好疾病防控方案。
 
针对蓝耳病,需要了解种猪场是蓝耳病阳性场,还是蓝耳病单阴场,或者是蓝耳病双阴场,综合自己猪场目前的情况考虑。如果自己猪场是阴性场,肯定不能引入阳性猪群;如果自己猪场是阳性猪场,对方是阳性猪,需要进行毒株和疫苗使用情况调查,查看对方采购免疫记录、猪场布局、后备猪舍情况和分布位置、风向等。
 
3.2 确定引种时间
 
病原谱调查合格以后,需要引入对方种猪,则根据不同背景、类型猪场的特点,进行蓝耳病控制的下一步操作:
 
(1)如果对方是蓝耳病阳性场,只合适进入阳性猪群。笔者称之为“A类型”。
 
(2)如果对方是蓝耳病单阴场或者双阴场,可以采购进入蓝耳病阳性场。笔者称之为“B类型”。
 
(3)如果对方是蓝耳病抗原单阴场或者双阴场,则适合进入抗原单阴场。笔者称之为“C类型”。
 
(4)如果本场是蓝耳病双阴场,务必采购蓝耳病双阴猪。笔者称之为“D类型”。
 
(5)如果对方是蓝耳病阳性猪场,则适合进入蓝耳病单阴场。笔者称之为“E类型”。
 
在确定自己猪场属于哪个类型后,根据生产需要,确定生产模式和需求,确定引种时间、数量,然后做好引种准备。例如,做好疫苗、药品的配备,猪栏的洗消,在引种前一周进入引种场进行采样进一步了解猪场动态,并做好疾病分析,以防猪场这段时间出现疾病波动,造成采购后隔离期间出现问题。
 
3.3 隔离
 
隔离期间要做的工作需分类处理。
 
3.3.1 A类型
 
如果是A类型,引的后备种猪是蓝耳病阳性猪,进入阳性猪场,需要做以下工作:(1)有条件的猪场,后备种猪进场前在种猪场、引进场同时注射两次蓝耳病灭活疫苗(如兰立定——一种可以快速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体内病毒的新型疫苗),这样可以减少双方猪场蓝耳病病毒载量,减少散毒风险,最大程度避免由于两个猪场蓝耳病毒株不一样,造成进入后备舍相互散毒而感染或者两个毒株重组,这样不需要进一步基因测序来选择哪个毒株的活疫苗。因为兰立定通过自噬小体技术清除体内活毒,病毒载量下降,进一步减少传播散毒风险。如果没有条件在采购方注射这样的蓝耳病灭活疫苗,那就采购运输回来后2~3周内完成这样的两次蓝耳病灭活疫苗接种,再进一步隔离3~4周。期间连续两次检测蓝耳病抗原,采集后备种猪唾液、血液和本场种猪唾液、血液、脐带血、阉割睾丸液、断尾组织液做荧光定量PCR,分析病毒载量,确定是否转阴。如果没有转阴,接种第3次。同时,加大环境消毒,减少环境带毒,检测环境样本是否阳性。
 
3.3.2 B类型
 
如果是B类型,本场是阳性场,采购蓝耳病单阴猪或者双阴猪进入本场隔离舍。考虑到后备猪入群后有可能不稳定发病,采取的措施为:后备种猪接种一次经典株活疫苗(或者本场正在使用的活疫苗),10d、25d后连续2次接种前文提到的蓝耳病灭活疫苗2mL,清除疫苗毒,降低病毒载量。后备猪第2次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10d后,检测其唾液、血液看蓝耳病抗原是否转阴。主要目的是减少后备种猪感染本猪场的野毒,造成不稳定,甚至发病。接种经典株疫苗后,相当于使用活疫苗进行驯化,同时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接种2次,减少疫苗毒和野毒感染后继续排毒。同时还需要考虑,由于本场猪群是阳性群,会出现散毒,造成后备种猪易感,所以需要把本场猪群的蓝耳病病毒载量降下来,最好的方案就是全群免疫蓝耳病灭活疫苗2次,间隔15~20d。免疫后加强环境消毒,中药保健,减少猪体内病毒载量,减少环境中病毒载量。然后,检测环境样本,本场种猪唾液、血液,仔猪脐带血、睾丸液,了解带毒情况,可以混样检测,检测2次核酸阴性后可以混群。
 
3.3.3 C类型
 
如果是C类型,单阴猪或者双阴猪需要进入蓝耳病单阴场。采取措施为:进入隔离舍后,继续采样,采集血液、唾液进行蓝耳病抗原检测,查看是否在运输过程由于应激造成抗原转阳。如果转阳了,立刻连续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如兰立定2mL);如果继续保持抗原阴性,期间进行隔离。
 
3.3.4 D类型
 
如果是D类型,到达隔离舍后接种2次蓝耳病灭活疫苗,减少路上运输感染风险,可以缩短在隔离舍的时间,可以混群。
 
3.3.5 E类型
 
如果是E类型,阳性后备猪进入本场蓝耳病阴性群,采取措施是:如果有条件,在运输前连续接种2次笔者推荐的蓝耳病灭活疫苗,间隔10~14d,第3周可以运输进入后备猪舍隔离。如果没有条件在采购方接种合适的疫苗,那就采购运输回来后2~3周内完成两次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接种,再进一步隔离3~4周。在隔离期间采集血液、唾液检测蓝耳病抗原,做荧光定量PCR,分析病毒载量,确定是否转阴。需要连续检测蓝耳病抗原是否转阴。此外,后备种猪饲料中添加中药七星败毒颗粒或者双黄连颗粒口服,并且加大后备种猪舍消毒。如果简单混群,很容易造成本场母猪发病。
 
笔者非常不提倡E类型这种操作,但是2019-2020年很多猪场由于当时猪价高,也进行了此操作。目前很多一点式种猪场,自己本场留下来作为种用直接进入基础母猪群。
 
隔离期间需要做的工作:
 
(1)隔离舍最好远离生产区1km以上,在下风向。要尽快适应本场饲料、饮水和环境条件,减少隔离舍后备种猪将其携带的病毒传给本场猪群,保护本场猪群健康安全,降低暴发疾病的风险,隔离时间需要1个月以上。
 
(2)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专人饲养,进出隔离舍需要严格进行洗消,风机口做好雾化消毒,减少隔离舍排毒通过风机快速传播给本场猪群。入风口水帘需要经常进行消毒,减少外面气溶胶携带病毒进入隔离舍。
 
(3)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后备种猪使用专用饲料,满足后备种猪生长发育需要。保持圈舍干净干燥,通风良好。尤其是加强后备种猪胡萝卜素、生物素、维生素E等关键维生素的添加。
 
(4)隔离期间,给后备种猪药物保健、驱虫。药物保健可以采用中药,清热解毒,用于排除体内各种毒素,然后再扶正。建议针对蓝耳病使用中药七星败毒颗粒、双黄连颗粒等,泰万菌素,口服7~10d,期间加大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然后再口服芪贞增免颗粒来扶正。
 
3.4 免疫和驯化
 
在后备种猪舍初步隔离后,如果已经稳定下来,需要开始免疫各种疫苗、驯化。
 
3.4.1 疫苗免疫
 
在配种前安排免疫好猪乙脑、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疫苗,PTR(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疫苗,PT(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的免疫,均为2次。蓝耳病则根据情况,在隔离期间加大检测,在最后一次免疫3个月后,配种前需要加强免疫一次。
 
3.4.2 粪便驯化
 
粪便驯化主要用于控制后备种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驯化感染。收集产房母猪粪便给后备种猪拌料饲喂,减少初产母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粪便需要检测有无ASFV(非洲猪瘟病毒)、PRV(猪伪狂犬病病毒)、PRRSV(猪蓝耳病病毒)等。
 
3.4.3 药物保健
 
驯化以后进行药物保健,减少猪群发病波动。
 
3.5 入群前检测和强化免疫
 
驯化和免疫效果评估:驯化和免疫后,需要加强检测,采集后备种猪血液、唾液、粪便等,做猪乙脑、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瘟、猪圆环病毒病、PED(猪流行性腹泻)等抗原、抗体检测。如果发现蓝耳病转阳,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
强化免疫:入群前根据抗体、抗原检测结果,确定相应疫苗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尤其是强化病毒性腹泻疫苗的免疫,以降低后备母猪带毒造成新生仔猪腹泻的风险。
 
3.6 混群标准
 
针对A类型猪场,阳性种猪经过隔离期间2~3次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核酸检测基本为阴性,本场种猪也经过2次蓝耳病灭活疫苗注射,也基本不排毒了,但仍需要对本场经产母猪进行核酸检测。混群标准为:抗原阴性,90%的N蛋白抗体S/P值小于2.0,大于2.0小于2.5的比例不超过10%,才可以直接混群。如果本场猪核酸检测还是阳性,或者S/P值超过2.0的占10%以上,需要再次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注射疫苗后,再过2周抽样检测分析结果,达到标准后混群。混群后猪群体内基本不存在活病毒,没有毒株之间交叉感染风险。混群后不稳定或者有疫苗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周边感染压力、生物安全需求,选择合适的蓝耳病疫苗。
 
针对B类型,需要降低本场猪群的病毒载量和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减少传染源。否则,后备种猪入群后将会暴发蓝耳病。后备单阴猪在隔离期间由于接种过1次蓝耳病活疫苗、2次蓝耳病灭活疫苗,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对野毒有一定的抵抗力。混群标准为:检测本场猪群蓝耳病抗原需为阴性,90%的抗体S/P值小于2.0,大于2.0小于2.5的不超过10%,后备种猪可以混群,进入阳性场。否则,本场种猪需要再免疫蓝耳病灭活疫苗,隔离一段时间后检测。
 
针对C类型,单阴后备猪或者双阴后备猪进入抗原单阴场,需要连续检测抗原抗体2次以上,检测抗原阴性,预防种猪在运输过程中感染野毒;检测N蛋白抗体S/P值不能超过2.0。符合这两个条件可以混群。
 
针对D类型,根据隔离期间的连续2次检测结果判断,如果抗原阴性,抗体阴性,可以混群。
 
针对E类型,阳性后备种猪进入阴性群,这是一般情况不许可的。但是2018-2020年不少猪场出现此情况。混群标准就是后备种猪经过蓝耳病灭活疫苗接种后,连续多次检测后抗原阴性,抗体全部小于2.0,方可混群。
 
目前很多一条龙种猪场,通常母猪是单阴猪,本场出生的仔猪作为后备种猪进行培育,但是后备种猪在培育阶段,尤其是在50、90、110、180日龄阶段,很容易感染野毒,这些后备种猪在没有过多干预下进入同场经产母猪群,造成经产母猪发病。大多是因为母猪生物安全管理相对较好,单阴猪很多,但是在培育阶段,由于蓝耳病传播途径难以控制,气溶胶传播尤其严重,生物安全相对较差而转阳,转阳后的后备种猪被管理者认为是本场出生的,不加以检测和隔离直接进入基础母猪群,导致基础母猪群发病。笔者在临床处理案例中,经常发现这类问题。
 
4 混群后多检测,合理药物保健,加大生物安全防控
 
混群后仍然需要多观察猪群,定期检测抗原、抗体,分析周边感染压力,加大环境样本检测,加大对仔猪脐带血、睾丸液检测。因为经常出现血液、唾液检测不到抗原,但是在脐带血、睾丸液、病死猪组织中能检测到蓝耳病病毒的情况。增加抗体检测可以分析感染压力,获知感染节点。此外,还需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做好中药保健,增强饲养卫生管理,确保在混群后平稳过渡。
 
后备种猪在隔离培育混群前,也需要加大精选优育,淘汰频繁发病、检测抗原总是阳性的猪。这一点尤为重要。
不同背景后备种猪入群蓝耳病控制方案
 
  •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现实中投资经营、诊断治疗等依据,敬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