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顺 广东温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畜牧师 美国农业部有关报道指出品种或遗传的贡献在整个养猪生产体系中占比40%。但在养猪生产体系的管理和实践中,大家往往停留在买父母代母猪和终端父本(以杜洛克为主)的供销概念(父母代母猪往往指:二杂,或三系配套母猪,甚至回交类型),甚至,技术总监也只关注什么与什么配种配套较好。性状分类、遗传力,基于遗传力的技术管理,即育种要素管理仍未被深入人心,更未被深入理解。笔者近期曾多次做《基因的力量》及《育种要素管理》两大主题的技术报告,现把主要的思路和背景整理,权当抛砖引玉。 笔者曾在以《瘦肉型猪多系配套杂交技术研究》”为题的讲课中重点强调:“没有纯系优势,何来杂交杂种优势”的观点。然而,在非洲猪瘟来了的近几年,只要是母猪均全部留种,既没有遗传选择,也没有繁殖生理的初选。即出现许多“肉转种”随性留种,也重新应用评估了回交制种。生猪金字塔多层繁育体系,迅速扁平化,类似牛,更似羊。这几年,我们吃的猪肉应均产自阉公猪。 当前猪价退潮下行,保守估计,单头肉猪利润由去年的+1500元滑跌至现在的-500元。也有报道显示,以往单头赢利3000元至当前单头亏损1000元。大白、长白配“纷繁杂乱”的母猪群,急剧转向父系性状突出的终端父本杜洛克精液配种,至少是兼顾父系母系特点的优秀第一父本配套。迅速回归固定式,科学的配套杂交模式,甚至急需更换母猪,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公猪的测定量减少了,甚至已经没有测定选留率的概念了。 据行业领先的最新可研投资报告分析,优质的纯系种源可降低30%-50%的养殖成本,进而影响育肥环节的毛利率。举个例子,早期采用肉转种作母猪时,第一胎杜*LY产仔给了一些从业者欣喜,可能产仔数不低。但奶水和母性、断配间隔等后续胎次表现以及一头母猪一生的总仔数却印证了近百年实践和研究的遗传规律。再者,基于肉猪群与核心群具有至少3年,甚至4-10年的遗传时距的原理。笔者认为,后非洲猪瘟时代的基因瓶颈已经陡然呈现且不可忽视。采用精液传递,尤其采用有扎实育种体系支撑的商业性公猪站,可“越级”高效传递基因价值。当前猪价反映的是低质、低效、高成本的肉猪及其饲养过程,养猪环节的各要素尤其是育种管理要素,在疯狂的“有猪即有钱”的高利期,没有受到重视。 因为猪和家禽的繁殖力和扩群速度相对于牛和羊较快。在金字塔育繁体系下,采用配套系策略或称固定杂交模式如杜*(长*大),有效利用了纯种优势和杂交优势,即利用了杜洛克父系纯种一致性,又利用了长*大在繁殖力和适应性上的母系杂交优势。在养猪生产实践中,从意识上仍过多关注杂交利用和品种(系)的选用,未能深入地理解和利用纯系优势和系内变异。比如,二杂母猪不断的级进杂交或回交就是杂交优势的损失。笔者在做报告时,会通俗地提出:“不讲究先有纯系优势,才有杂种优势,有时一配种就丢钱”。 全球范围内的父母代母猪均以L*Y二元母猪作商品猪市场化生产为主导,温氏三系配套与PIC父母代母猪基于同样原理,同时具有快速扩张扩群的功能,还有调节肉猪市场精准定位功能,减少了制种成本。 案例一:W52*W61作二杂时,体长和适应性很好,但随着环控的改善,产健仔数需要总仔潜力来带动。温氏采用了W64来作第二父本,使其后代即父母代三系配套的PSY得到迅速提升。 案例二:在南方地区,排骨价格高,在水台场技巧性地培育了多肋基因完全纯合的长白品系,该品系在种猪拍卖会(广州)上屡次获得冠亚军(见图1),说明了经过5-8年的强度选育,种猪的进展和一致性提升明显,这也是2021年GJ新一轮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中所倡导的正确方向和做法,作第二父本,此为经济地提高了排骨销量表现。此外,在杂交种杜洛克方面,结合当地市场是否养大猪的需求、肉质要求和体型要求等,加上适应性和母系猪的配套设计,2014年-2018年间,温氏集团曾分区大量使用S232S231杂种杜洛克,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性状选择方面,父系性状每年1-2%的遗传进展看似确不起眼,母猪0.2-0.3头的进步表现口头上是很重视。但在实践体系中,给人们感觉很微小的进步。遗传累积性未得到真正理解,终端产品未有数字化定价,即屠宰后测定结算,同时影响着对一致性和高质高价的理解和没有产生正确的利益驱动。 图1 温氏集团强化自主专门化品系选育相关进展成果 总而言之,温氏集团多年的累积,扎实育种体系培育的纯系颇具遗传传导优势,配套杂交效果经过了市场验证,即华农温氏I号猪配套系在当时体现了高效高产,WENS501五元杂交配套系表现了满足公司快速增长扩群的需要,同时满足了肉猪市场精准定位的需要,实现了应有的遗传附加值,提升肉猪质量的表现适合了华南区与沿海市场的毛猪与屠宰过渡阶段市场复杂性高要求。当然,采用三元杂、四元杂和五元杂交配套上市,各公司面对的市场和要求不同,在遗传原理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维护多品系育种,增加了投入成本需考虑成本能否得到规模化及效益化的分摊。多一次杂交,终端产品一致性可能受损,杂交优势的维持可通过多个独立品系杂交连续获得,但即使不是回交,因为是同一品种,在个别性状如膘厚的杂交优势也会有所折损。这就需要观测评估不同品系核心群血缘量、规模的大小,分子标记甚至全基因组分析其DNA层面一致性,品系间遗传距离也应监测至少有所了解。 后非瘟时代,甚至更早一些时期,养户规模从300-400头/批扩张至养殖小区的1000-2000头/批,尤其是单点母猪场从万头猪场-2000头母猪,上升为单点8000头母猪,甚至猪肉工厂100多万头年出栏。以8000头母猪为例,除引进基础群的时机外,每年更新至少40%、利用率为85%,年需引种父母代至少4000头:这对以非瘟、蓝耳甚至PRV防控目标的生物安全规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回交引起的适应性、繁殖力方面、生长速度方面的杂交优势损失实在是显著的,在低价低利润期值得高度重视。 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注重育种要素的管理,尤其是基因传递和价值的提升。温氏近两年启动了按场或区域一体化公司的母猪自循环或封群扩繁设计。为了避免回交,同时提升PSY和后代一致性,对第一父本、第二父本的多样和多元,纯系系内一致性要求极高。温氏拥有从高繁、到收腹,瘦肉生长效率快,为各自特点的第一父本三个,常用终端母本品系两个,能应对复杂的育繁体系设计和不同市场的需求。大规模单点(8000+母猪)自循环母猪封群,无论采用小纯繁,还是三系配套法都需科学谨慎的精细设计和育种要素管理。而且,商业化区域公猪站精液和品系质量,持续的纯系选育以及分等级供应,多元化品系配置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议题。 父母代封群制种,不得不考虑的是,1头GP母猪影响到600商品肉猪,1头第一父本留下来以后,影响到5万头肉猪上市,从边际效益角度,值得谨慎布局或可以加大育种投入。 区域市场的要求各不相同,华南区要求骨头和排骨量大、高价,西安等地不喜骨头,西南需要养大猪,冬季与其它季节在体重肉质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后非洲猪瘟时代“调猪转调肉”的趋势明显,不知道何时反转各自比例,另一方面,赢亏“生死线”、猪周期预计拉长且幅度增大。当行情好时规模和出栏量非常重要。欧洲养猪生产一直按106%供需配置,规模化和新建猪场受土地尤其是水源质控的强度影响,在性状选择与平衡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和长期的遗传效果,值得参考借鉴。 温氏的全国布局以西南市场和华南市场为例,以前采用场内人工授精站的温氏一体化公司,无法精确调控市场到位,但生猪是有配种周期和时间可预测的。采用区域性公猪站供精,种猪事业部多品系布局,在夏季采用S21S231, 生产冬季肉猪的配种计划及时更换为S22及杂交衍生品系,能取得良好效果,有一定的市场附加值。此外,温氏正开展高效、高质,五花肉多产性和肋骨多产性的研究测试,未来能适应更特别的市场。 综上所述,笔者愿以更加通俗的语言来作结尾,纯系育种是科学与实践(全基因组选择+测选留规模)的结合,杂交是哲学(纯系优势与杂交优势)甚至艺术(市场和生产要素平衡及洞察)的结晶。相信,回归金字塔育繁正规体系,结合精液传递和选育体系的扎实高效,能为猪周期的魔咒解开一些困惑,既获得育种附加值的高利,又能增强抵御周期在触底时的系统性风险。 博士,温氏集团种猪事业部副研究员、副总畜牧师,多年欧盟博士后合作研究经历,具有扎实丰富的产业育种经验。